就算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啊混蛋

 

别把生活和性生活都给了网络~...



前段时间,听到一个新鲜的词,“城市空巢青年”,意思是独自来到一线城市工作生活、独居且独身的年轻人。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处于这样的生活方式下。

说得再具体一些,一个典型的空巢青年很可能是这样:

二三十岁,大学及以上毕业,在一线城市拥有一份收入中不溜的体面工作,住 18 平米月租三四千的一室户或群租房隔间,唯一熟悉的室友是自己养的猫/狗。

厨房间有怀着居家煮饭宏图大志时买下的全套单人厨具,但饮食主要靠便利店和外卖,为凑满起送点一次吃三顿。

长时间在手机屏幕电脑屏幕之间无缝切换加上无人照看容易作息失调,空巢青年的眼睛常年布满迷乱的红血丝,头发保持不出门不洗的“听说油头很流行”style,所有衣物中最看重品质的是内裤,毕竟大多数巢居时间只有它坚持出勤。

是不是觉得膝盖跪了一地。

最近和很多朋友聊天,大多数会聊起一个话题,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总是觉得难过和孤单。

但其实我觉得,把自己的悲欢喜乐建立在外界的力量上,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我住在北京西二环的某小区里,这座欲望都市,窗外看过去,二环上车水马龙,灯火通明,路口一角,高耸的麦当劳金黄的M标志,进进出出都是孤单一人的身影。偶尔还能听得见呼啸得有点狂妄的风声。

小小的房间就是在这个城市的我的孤岛,我待在孤岛上,什么都不说。

更多的时候,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做饭、一个人逛南锣鼓巷。很多事情刚开始做的时候觉得好难,下班的路上突然下雨忘记带伞,只能飞快的绕过慢悠悠牵手的情侣跑着回家。去城市另一头开会迷了路,只能拿着百度地图导航,深夜刚赶完方案没来及保存电脑死机,那时候就觉得为什么人生这么难呢。

最难熬的时候应该是每年元宵节。或者说是任意什么节。我生平是不喜欢节日的,除了春节需要例行回家团圆基本自动屏蔽节日。但是按照北京城的惯例,元宵节的晚上是一整夜的烟花不停的。窗外就热闹得像另一个世界,我只能塞上耳机让自己尽快入睡。

刚来北京的那个阶段,一个人的时候,时间总是难熬的,总是希望能找到一个陪我聊天的人,才显得自己不是被世界遗忘。

再后来,开始慢慢习惯一个人,甚至有点享受这件事。因为开始明白,把自己的悲欢喜乐建立在外界的力量上,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啊。
 
我看到身边的朋友们,在上海,在深圳,在武汉,似乎都过着一个人的日子,但是却又过得如此不同。

朋友A总会无限放大自己的空巢感,每天一个人坐地铁上下班,养了一只猫,回家望着天花板,一遍遍的刷新手机社交平台的回复,周末瘫在床上追电视剧,然后开始怀疑人生,自言自语,胡思乱想,感觉死在家里都不会有人发现。

朋友B每天早上准时出现在健身房,化少女心的妆,带着狗狗出去爬山,周末睡到自然醒然后去泡图书馆,一个人看话剧,一个人去旅行,一个人去插花,一个人潇潇洒洒,把日子过成诗。



再后来,我第一次试着一个人旅行,在山顶上的帐篷里躺着看着漫天繁星,和同行的人在日出时去深山里摘蘑菇、逮野兔。有那么一瞬间确实在想这么好的景色有人陪我一起就好了。但是当日子因为陌生人的善意变明亮起来的时候,又会觉得这样也挺好的。

那天早上,睡梦里被吉他声吵醒,一个男人扎着辫子坐在山头,我走过去,他给我边弹边唱了一首齐秦。那天早上的太阳真是好看,吉他真是好听。

后来一个人经历的越多,就越信奉两句话。第一句是,Everything will be fine.第二句是Tomorrow isanother day。

很多时候,相比一群身边陌生又模糊的面孔,那些丰盈了记忆的一面之缘,更显得珍贵。在疲惫而浮躁的社交里,有时候一个人更能活出生活的真谛。



我住在北京西二环的某小区里,还是像一座孤岛。晚上在厨房为自己煲碗汤,看灯光映照月光,刚买的百合花浇上水,我开了音响,里面在唱“明天,你好”。
文| 高冷姐姐
你一个人在一个城市做过最孤单的事是什么?
 ▲长按二维码,撩你不孤单▲


    关注 清风与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