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评说】运用好群众“口碑”来治理“为官不为”现象

 

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开展行政管理的民俗习惯或者传统,像一些发达国家在治理“为官不为”过程...



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开展行政管理的民俗习惯或者传统,像一些发达国家在治理“为官不为”过程中非常重视文化、道德、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通过更新行政文化,推进高效政府建设,促使公职人员树立勤政、廉洁、高效、务实的行政理念,加强对公务员行政行为的引导和制约,形成预防“为官不为”的“软约束”。我想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群众口碑舆论的收集对“为官不为”者进行鞭策。

一是运用群众舆论口碑检验“为官不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位领导干部是否“为官不为”群众最有发言权,我们组织部门和纪检部门要时刻注意收集各部门、各地区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如何,群众关于领导干部在做人做事方面的舆论导向如何,如此可以作为选人用人,检验是否“为官不为”的“试金石”。

二是增强群众给领导干部考核打分的权重。我们目前的队伍领导干部的考核相对于封闭,大部门考核都是在单位内部完成,在征求群众意见和敞开来开展考核上还不够多,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电视问政”、现场对话乃至辩论的方式让群众直接参与领导干部的考核,让能者庸者高下立判,以此来督促领导干部积极工作,干事创业。

三是加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公开透明力度。领导干部在忙些什么?下班后干什么?工作承诺是什么?这些都需要向群众公开,这样才能让群众时刻了解领导干部开展工作的情况,不敢稍有懈怠。同时,这也是督促领导干部慎独慎微,保持时刻警醒,鞭策自己不断干事创业的方法,如此才能让群众实实在在感觉到领导干部是在积极工作,踏踏实实干事。

四是运用好传统文化来鞭策领导干部。可以在单位门口或者重要位置粘贴勤政为民,反对“为官不为”对联,特别是一些在历史上有名的门联可以直接进行悬挂,以直接直白的方式来鞭策领导干部,让群众领导干部为政做人的准则。同时,在领导干部上任和离任召开群众会议的方式来直接接受群众的质询和评判,以此来评判领导干部的功过是非。

在运用“软约束”上还是要回到以民为本的道路上来,不断创新机制和办法提高群众参与政务和干部选拔任用的渠道上来,运用好群众“口碑”来治理“为官不为”现象。

(本文作者:区法院机关党委 杨定国)


    关注 官渡先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