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妙法一: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的世界(二)

 

唯识,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只有识”。“识”不是一个实体,是一种功能,是一种能力,分辨的能力,了别、了解、分别的能力。...



可以点击下面的语音链接首收听:

那什么是唯识呢?就是它的内容是什么呢?

唯识,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只有识”。“唯”唯有嘛,“识”就是了别功能,“识”不是一个实体,是一种功能,是一种能力,分辨的能力,了别、了解、分别的能力。唯识,也就是“一切都是了解、分别,而不实际地存在”。
对于“唯识”,我们可以首先从这个角度去学习:“唯识”(首先)是针对、就着单个个体生命而言,就着单个个体生命的立足点,来展开阐述的。好比就是对你一个人而言(不是对群体而言),你的世界是基于你的意识的了别功能而呈现出来的,从这个地方去入手。就一个个体生命而言,世界的呈现是基于自己的意识的分别而展开的。

意识有八种识。浅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还有后面两种(第八识阿赖耶识和第七识末那识),这是修行者对“证量”的一种表达,就是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就是有第八识和第七识。第八识就是阿赖耶识,就是最根本的、那个(负责)转世的(种子仓库),当然那个(仓库内容)也是时时都在变化着。还有第七识,就是发挥着“我执”作用力量的末那识。这个第七识、第八识啊,当修行到相当程度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地体会到,直接地看到,直接地感受到它的呈现。

唯识学的内容,还有其他的佛教的义理内容,实际上是起源于大修行者对一种证量、对一种境界的直接的描述。描述出来以后,后面跟上来了一些后来者,有的内容他们自己体证到了,有的没有体证到。没有体证到的,他们表达的时候,有一些内容就用世间的逻辑就把它给加以推导。所以在这种理论体系当中呢,后来也有出现不同的提法,那不同的提法是有着不同的角度,也有可能是由于“证量”的不同。所以,针对同一个教理体系里面有不同的分歧,有不同的提法,感觉有分歧的时候呢,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去看:一个是证量不同,第二个是因缘不同,所以它会做不同的表述。究竟而言,纯正的教理都是一种境界的描述,而不是一种理论的构建,不是基于逻辑上建立起来的。虽然如果是这个逻辑对的话,它也会有相应,但逻辑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工具,也是不断趋近真实的,而境界描述呢,一出来,就是一种真实的描述。

所以,“唯识”这两个字的提法,是有针对性的提法,是要破掉大家对外在境界的一种执着,就是执着于在你的意识之外有实存的山河大地、自己的身躯等这些执着,执着于在你的意识之外有实存的自己的这个身体,还有各种各样的比如太阳,月亮等实存的内容,要破掉这个执着,所以用“唯识”这个字眼。

“唯识”,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瑜伽行”。瑜伽的意思是相应,行呢,就是一种过程、一种动作、一种造作,瑜伽行就是一切都是相应的,从这个角度说。瑜伽行和唯识,这两个不同的名称,是表达着同样的内容。这个内容我们可以用一句话,就像一个对联一样来概括,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通过“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表述,唯识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加以阐述。同时,针对我们人的一时的状态,总结出了一系列的修行方法,并对用这些修行方法去修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境界,也作了表述。唯识整个内容的精华是在于:如何去修。最后,它还对于修行成佛证果以后是什么样的状态,也加以了表达。这就是唯识学的一个大概的模样,所以我们学习唯识,最好就直接守着修行方法,“怎么去用”,守着这个点来切入。

历史以来有很多人学唯识学,按照“法相”、“法性”还有“法位”(修行的位次)这三者来分,一上来就学“法相”,就是《百法明门论》啊、“五位百法”啊,各种各样的心所、各种各样的名词,学得焦头烂额,学着学着,就可能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不容易直接用到实修当中去,或者很难“用”上去。

所以我们要学唯识,一上来就要守着实修、实用来入手,就会比较容易进行下去,就不会被那些繁琐的名词给吓倒。

唯识学是高度精密的一个理论体系,这是社会上学术界与佛教界都是公认的,就是相当地精密。基本上,如果把唯识学给搞通了,修行上就不担心会出现偏差,就有了一个很彻底的保障。

当年的唐玄奘大师去印度、去西天取经啊,就是冲着《瑜伽师地论》这部大论的内容去的(这部大论就是唯识学的最重要的经典,如同《大智度论》之于中观学一样。),唐玄奘回到中国以后,他所创立的宗就叫“唯识宗”。唯识是相对而言最原汁原味地保持着从印度传来的佛教的面目。它的整个表达方式还有它的义理内容,跟我们中国本土的文化相比,差异比较大,学起来也挺繁琐,所以他这个“(法相)宗”传了两传三传之后,就没有再传下去。但是唯识的内容,通过《大乘起信论》,通过华严宗等这些方式与角度,在我们中国汉地加以传播,渗透到各个宗派的义理当中去。只是很可惜,我们现在很少人对这个义理做系统的学习,而且也都很难系统地接触到这些唯识的内容。

我们(在家人)现在经常接触到的唯识学是在学术的圈子里面接触到的,但是学者来研究唯识学,常会主要严格按逻辑出发,所以,对里面一些实修实证的东西,基本上是他们很难、也没办法理解的,而很难理解的这些内容,恰恰是唯识里面最精华的所在,也是最重要的地方,这方面不理解的话,出来的东西啊,再研究出来的东西啊,其实就是变成了嘴皮上的东西。

好,因为我是凭着印象讲,也没有做、也不太想做提纲准备,因为都是希望一切能够当下现行,自己能够说出多少就多少,都是尽可能说一些鲜活的东西,不是寻章摘句那么去说,所以讲到这个大背景的时候呢,还是按印象自己去走。往下我们就简单的说怎么用唯识学。

在这个阶段,在这个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首先守着这么一句话,就是:“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世界”。

这个“创造”的动作实际上是一种“分别”,是一种“了别”。当我们知道分别的时候,我们就多了一个创造的能力。我们不断地在创造着,我们的世界是自己在创造的。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北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中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一个时代,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感受着不同的“面”。(就是借着)这个感受着不同的“面”,那么你的世界你的观念就逐步的形成。这个感受或者观察,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分别”、“了别”。

“了别”,我们人的八种意识都在参与着,在特定的点上,有不同的意思的组合。“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再加上第七识,再加上第八识,都在发挥着它们的作用。一个“了别”,它有不同的参与者,这里面的组合是很复杂、很微细的,但我们只要守着——实际上我们的世界是(由于)我们进行“分别”而加以呈现——基本就不会迷失主旨。这个“分别”的基础因素很重要,就是我们的“八识心田”里面有什么样的“种子”。

种子就是之前就已预存的内容,有什么样的种子, “种子生现行”,种子就起来什么样的相应,加上其他多种缘,那我们就会加以“了别”。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相应的种子。那这个种子是怎么来的呢?这个是本来就有,就无始以来就有。“无始”,就是我们说的无始无终啊,没有起点,本来就有。这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就是,我们不断地给八识心田所埋下的新的种子。所以,“种子”有本来就有的,还有新埋下的,这两大类的种子。种子,就像庄稼的种子会长出庄稼,树的种子会长成树,所以什么样的种子,它就会给你长出什么样的“现行”。“现行”的就是当下分别的这个行为,这叫“现行”。

当然,种子要长出来它还需要阳光雨露,这个阳光雨露呢,就是各种各样的缘。在唯识里,“因”是指“种子”,种子是因啊。其他还有三种缘,这些因缘,回过头来我们用图表给它们表现出来。所以这个“了别”,它实际上是一系列的因缘作用的过程。这样,我们这个世界就呈现出来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会体会到,“唯识学”其实就像现代心理学一样,但是,也很不一样,因为这是两千多年前就形成、就开始阐述的内容,而且它的精细程度远远超过现在的任何一种心理学系统,因为,它是基于实修的。

我们首先要确立起一个观念,然后在日常当中去感受,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创造着自己的世界,我们无时不刻地在创造着世界;同时我们无时不刻地在自己八识心田里面埋下新的种子。先感受到这一条,那么就是已经开始在受用唯识的东西。

在创造的过程中或者埋下种子的过程中,种种的因缘,种种的条件,都对这个过程施加影响,同时也是这个过程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对种种的条件,种种的因缘要加以调整。这个过程呢,其实就是在修行。改变命运也好,调整性格也好,都可以按照这个理路去走,这就是在开始使用唯识。

比如说小孩子的教育,每个小孩他都不是一张白纸,因为他八识心田里有一些本来就有的种子,然后在成长过程中还在不断埋下新的种子。有前世带来的种子——因为唯识里面有讲前世,“前世”这个说法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也可以很好地解释“命运”、“转世”等种种现象——前世带来的一些种子,本有的种子,无始无终的种子,所以,一个孩子一出生不是一张白纸,他里面是满满的各种各样的种子。有什么样的机缘,什么样的种子就长成了什么样的现行,也就是说它的一些特点就会显露出来,所以小孩不是一张白纸,只是八识心田已有种子的内容还没有显露出来而已。有什么样的条件就会显露什么样的内容,同时,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给他什么样的条件熏陶,他就会熏成什么样新的种子埋下去,将来机缘成熟了就会长出什么样新的现行。

所以,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的世界。我们要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就是去影响他埋下一些大家觉得比较可以有的一些种子,然后让一些不是那么美好的种子,不要给他创造机缘以呈现出来。所以有天才,但是天才也要努力;不是天才的也可以努力成为几年以后、或者成为下一辈子的看起来像天才的天才。

在佛法修行上,观想、诵经、拜佛都有一个显著的作用,就是埋下新的种子,以及为本有清净的种子、以前埋下的善法的种子提供阳光和雨露,让它舒展出来。所以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是当修行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会发现,在禅定当中,在睡眠当中,或者在某个特定的场合,能看到一些内容,旁人看不见而你看见了。这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外在实际有那个景象(作为疏所缘缘),因为你有一种特别的了别的能力,所以能接收得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内在的种子往外的一种显现。

所说的“外在景象”,是一种方便表达,实际只是相对而言的“实际有”,最终还是取决于“了别的能力”,终究离不开“识”,也离不开“种子”,这里是想说对“性境”了别。所说的“接收到”也是一种方便表达,毕竟没有“能所”的二分。

说“种子往外的一种显现”,也是一种方便说法,实际是对“带质境”和“独影境”两种对境的“颠倒”的认识情形。在这两种对境的认识中,种子的显现过程被“我执”“法执”所干扰,并非一如其是的了别。通俗地说,“带质境”的现起,虽然有被认识的“外在”对象,但是却扭曲地认识;“独影境”,则是一种在当下凭空而起的纯粹的幻象,认识者凭空制造了被认识的幻象。这两种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种子生现行”的作用,但是,都有所夹杂和偏差。

嗯,时间也很快,这一说都快五十分钟过去了,今天这个抛砖就先抛到这里,往下呢,可以大家交流。因为我仅仅是在说我自己的学习体会,也都是凭着印象往外说的,希望是比较鲜活的,也希望我们能鲜活地做一些学习和交流,大家相互促进,如果有什么样的体会和建议,欢迎随时指出来,大家多交流,希望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氛围。

好的氛围是指,相对而言比较纯粹地围绕着一个内容来展开学习和交流,尽量不要让世俗当中经常见到的贪嗔痴慢疑的那些习气,毫无遮拦地在这里面肆意横行。所以我们宁可人少一点也要清静。至于各种各样的转贴、各种各样非善意的辩论,在这里是不允许的,没必要存在的。

-----由于语音时长限制的原因,前半部分的语音和文字内容在“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的世界(一)”中发表,请关注。

* 语音文字转录于“唯识妙法”微信群即时语音(2015年5月1日 )。

————————————————

【如是觉】微信号的内容包括:

  • 如是早茶三分钟
  • 唯识妙法
  • 如是禅文
  • 生活中的佛法
  • 禅修课程
  • 微电台
获得更多的如是觉内容,请添加微信公众号:rushijue,或者长按下面的二维码2秒钟,识别后关注。


    关注 如是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