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育儿?

 

这次的话题是做解释型的父母。...



如何育儿其实是一种理解,一种对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需要理解的东西是一种本质,一种只能理解,和只能从多个但并非完整的角度去描述的东西。

比如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去理解育儿,则是我们要和孩子建立起一种远超信任、友情、亲情的联系,某种程度上说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稳定、深层次的沟通与理解的感觉,也并非仅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将这种感觉描述出来,本身就非常之难。

从人与自我的角度去理解,育儿的本质是教会孩子认识自我和点亮孩子心中的火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点亮我们自己内心的火焰,否则你会发现无从做起。这一点的难度,也远超大部分人想象。

从人与世界的角度去理解,育儿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既能认识自我,又能体会他人;既有着仁慈与接纳的价值观,又有着独立思考精神的完整的人。这一点谈何容易。

上边的各个方面,细心的人应该也看的出,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有联系的,因此即使从某个角度去讲什么是育儿,最后也会不可避免的讲到一件事情上,那就是改变自己。

然而,从各个方面了解的越多,就可以越接近本质,直到某一天顿悟,达到理解的程度。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话题,来逐渐呈现如何育儿的全貌。

今天想讲的是,很多父母已经知道了控制型、放任型、贿赂型父母的危害。那么我们要做什么型的父母呢?

答案是解释型。

什么是解释型,很简单,就是告诉孩子为什么。

有一个方法建议各位父母可以试验一下,就是找个录音笔揣在口袋里,下班一进门见到孩子就打开。等到孩子睡着以后,自己把录音听一遍。然后注意一下,你在给孩子说要去做什么和不要去做什么以后,有没有立刻解释为什么?

假如没有,那么很遗憾,你是一个控制型的父母。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解释要或者不要的原因吗?原来解释型父母就是这么简单吗?

当然没那么简单,不要或者要是 yes or no,而解释型父母的关键,在于解释世界上的事情除了yes or no以外,是有空间的。

如果你的孩子某一天跑过来,手里拿着剪刀或者问你要刀玩,你要不要给他玩?

写到这里我发现确实各个问题之间有联系,因为这里首先是一个如何回答yes or no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什么叫做无条件的爱的问题,孩子的需求应该都满足,但是只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不叫做无条件的爱,叫做溺爱;有空间有界限的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才叫做无条件的爱。这个问题想解释清楚的难度,和解释什么是育儿难度相当。不过这里我们直接给出答案:Yes。这里顺便提一下,前边听录音的时候,你也可以数一下你一共说了多少个不字。如果你一晚上一个“不”都没有说过,恭喜你,你早已经理解如何育儿了。

好,那么最大的问题来了,你已经告诉孩子可以玩剪刀了,下一步怎么办?(如果你是个充满着焦虑的父母,大概不是想着怎么办,而是脑海里已经蹦出各种孩子受伤的画面,然后说看你如何收场吧。)

下一步就是解释,你首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一类什么东西(这又涉及到分类的问题,像我很早就告诉柚子塑料的东西怎么用,玻璃的东西怎么用,钢铁的东西怎么用),这些东西可以玩,但是要在爸爸妈妈在身边的时候可以玩,玩好了爸爸妈妈会立刻把这个东西收走。玩这类东西的规矩是玩好就给爸爸妈妈,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家里,自己不要去拿着玩。否则可能会伤害到自己,会受伤,很痛。然后去鼓励孩子拿着这个东西去玩,自己则需要在孩子身边时刻注意孩子的玩。等玩好以后,就按照刚才说的,把玩具收走,然后告诉孩子想玩的时候向爸爸妈妈提出需求。这里还要注意埋下一个种子,就是说这个东西什么时候可以完全交给你,等你XXX的时候就可以了。然后再向孩子确认一遍,可以问他听懂了没有或者就上述问题问孩子一遍。

问题又来了,如果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规矩怎么办?什么是受伤,什么是痛?如果孩子无动于衷怎么办。这些东西是情感引导的问题,需要专门讨论,懂了情感引导了,基本也就等于懂了育儿了。如果孩子无动于衷,则家长们要特别注意,孩子和你的沟通渠道已经关闭了,必须需要特别大的努力才能重新让亲子关系回到正常。

给孩子解释累不累,很累,但是非常值得。我的小海盗有一次拿着我工具箱里的尖头镊子要玩,解释了一番还让她去夹了几粒米。然后呢,这家伙现在看到我的黄色工具箱,就会说里边的东西要爸爸在旁边才好玩,长大了会做模型了就可以用了。至于这个尖头镊子,她再也没有向我提过要求要玩。

这其实也是一个心理脱敏的过程,我们大人都知道,越得不到的东西越想要,那么为什么在面对的孩子的时候会自然的否定孩子的需求呢?很大程度是源于我们的自动反应,因为我们就是被这么带大的,大脑就把这个方式作为我们的第一反应,改变自己,就是要对抗自己的第一反应,有了这个意识,就是觉醒和改变自己的开始。

解释型父母的最大优点是什么,就是很累。比一句不要,然后强行要孩子执行,其实要累的多,尤其是脑子,要逼得你不断思考。然而为什么说是优点,就因为如果你累,你就是将所有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加给孩子身上的压力,全部转化到自己身上。孩子从此不会再背负不了解原因和做事情的空间,而单纯被yes or no困扰的压力,孩子也会逐渐明白,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没有简单的yes or no,而是需要我们面对事情本身,去分析和找原因,去构建合理的空间。言传身教,不过如此。最后,又回到开始提到的问题,我们没有要求孩子做任何变化,需要变化的是我们自己,转变自己就是育儿。

说到这里,我想起前几天参加一个私立幼儿园的宣讲,宣讲到最后说,我们的面试是面试家长,不需要带孩子来参加。然后有的家长就问不用带小孩来吗?

如果我是那个园长,面试的时候其实我只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面试,只需要面试家长就可以了?


    关注 与柚子一起成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