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国际生态旅游脚步 台湾西岸湿地「钱」力无穷

 

中国大陆媒体来台参访行程,走到了彰化芳苑湿地,以及嘉义鳌鼓湿地。这两个地方看的不只是当地如何保育,更要看的是当地居民如何利用湿地发展产业,创造生态「钱」力。...



天气还没转凉,嘉义鳌鼓湿地已迎来今年第一只从北方远道而来的娇客——鸬鹚,揭开秋冬赏鸟季的序幕,当地三年238万产值的生态旅游业,重头戏也即将登场;而在彰化的芳苑湿地,虽不比鳌鼓的国际级鸟类生态,却以「牛车采蚵」传统渔法独步全台,不仅获得县府收录为无形资产,更在近几年转型生态旅游,每年游客人数不断增加,去(2015)年吸引2万5000人造访,证明台湾西部沿海的生态「钱」力。



民众在芳苑湿地坐牛车体验采蚵,就能替文化资产保存尽一份心力。摄影:邹敏惠。

让无形资产长存「海牛车」带出蚵农笑容

「要挖深,呈U字型」彰化芳苑湿地潮间带的周日下午,一组组游客正起劲的挖着蛤蜊,但靠近一看,怎么这群人挖出来的土壤跟其他人长得不一样?「这样不仅更容易挖到蛤蜊,还可以看生态指标,」简单的掘土动作,竟藏有这么多学问。手拿麦克风的解说员讲的正起劲,响亮的嗓音传递的是一份对环境的温柔关怀。



采蚵相当辛苦,生态旅游时却见渔民的笑容。摄影:邹敏惠。

这里是台湾潮间带面积最大的湿地,近千公顷的养殖牡蛎地现身其中,孕育出特殊的「牛车采蚵」文化。就如同行人出版社《讨海魂:13种即将消失的捕鱼技法,找寻人海共存之道》书中所描述,牛车来回于海中蚵田,一来一往,随着大海每日固定的涨退潮,渔民或采蚵或带团,以另一种面貌依附着自然生活。

「坐上(牛车)来就不要谈辛苦」,娴熟的驾驭一头台湾赤牛走入海中道路,蚵农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牛的特殊情感,不输农耕民族尊敬耕牛的文化。彰化县无形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今年召开首次会议,「牛车采蚵」获列入风俗类保存项目。这或许要归功于车队召集人,芳苑文史工作者魏清水。

拿着麦克风一边注意游客动向,一边讲解湿地生态,偶尔还要接起电话,原来是下一团打来预约。一年到头难道不得闲吗?魏清水说,以环境为考虑,每一次出团的人数以140人为上限,每年4-9月就是一般人口中的旺季,但全年差异不大,收益相对平稳,地方居民的年收甚至可增加30%,实是不无小补。

历经十年奔走,目前芳苑与王功计有八支海牛车队,每逢假日游客络绎不绝,不只是搭牛车,采蚵、烤蚵、摸蛤蜊等体验活动受到大小朋有的喜爱。魏清水表示,去(2015)年游客总数达2万5000人,今年游客数目前已有2万多名,有信心打破去年的纪录。而游客组成仍以台湾客为主,外国游客只占一成,产官学研占两成,与邻近王功地区的「一条龙」观光模式有相当大的差异。



芳苑海边的养蚵产业。摄影:邹敏惠。

不过,几个月前曾传出县府立牌禁止的消息。民视新闻报导,彰化县府农业处今年7月份摆出公告,禁止在泊地(简易码头或出海道路)进行任何非属渔业活动的行为,还特别指明观光,游憩等行为。根据中国时报报导,此举一度引起海牛车业者的不满,更让魏清水怀疑「有暗盘在运作」。不过县府也出面缓颊,表示将与城市暨观光发展处、文化局研议寻求共识。

事隔近两个月,经本报记者询问,农业处渔业科科长丁宜君表示,牛车因以兽力驱动,不属于动力机械,并无违法。丁宜君澄清,县府如今在当地的告示牌仅加强游客的安全倡导,并没有禁止海牛车。



魏清水致力于推展生态旅游,保存古渔法。摄影:邹敏惠。

嘉义「鸟地方」赏鸟文创  三小区同心维护国际级景观

往南来到嘉义的鳌鼓湿地,一眼望去是一片汪洋,水尝起来虽是咸的,却是既非湖泊也非海洋的特殊湿地型态,也是冬候鸟远道而来必定造访之处。游客在这里能「亲水」却不能接触水域,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的安全距离,让这块湿地成为台湾赏水鸟最方便的地方。

时序入秋,今年第一只冬候鸟的纪录却不是出自鸟友,而是林务局特训的专业解说团队,以在地的优势自发性进行生态监测的成果。



生态旅游必须得到小区的认同,才能永续推动。图为「鳌鼓湿地森林园区生态旅游服务窗口」执行长蔡淑丽。摄影:邹敏惠。

「自己的湿地自己管」,不分平日假日,这一群15名解说员担纲起巡护员的重任,只要有空闲时间,便自动自发勤加巡视、监测,无异于是保育的利器。

野fun生态实业公司总经理赖鹏智表示,生态旅游资源的维护与监测,最需要在地人的配合,才能保障湿地内的自然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林务局嘉义林管处三年前开始辅导当地三个小区——港口小区、鳌鼓小区、四股小区——发展生态旅游,进行一系列的培训课程、游程规划、营销、生态监测、栖地经营等工作。

在林管处的辅导下,当地成立「鳌鼓湿地森林园区生态旅游服务团队」,提供导览解说、品尝风味餐、休闲鱼塭体验活动、自行车漫游、观赏早期渔具展示与解说等服务,事后业者会提拨回馈金进入「嘉义县东石乡环境保育及社会公益基金」专户,三年下来已累积了8万余元。

「回馈金」与单一窗口的设计,当地人不但有机会成为政府认证的解说志工,穿上嘉义林管处的背心解说家乡生态,小区家庭主妇还可以藉此贴补家用,同时监测调查生态旅游核心物种,以利政府进行后续长期的数据监测。



加入生态旅游策略联盟的业者,必须缴交回馈金,将生态旅游的部分产值回馈小区。图为渔具展示业者蔡金露。摄影:邹敏惠。



透过设立独特的生态旅游策略联盟,鳌鼓小区将生态与旅游紧密连结。摄影:邹敏惠。

解说员黄月英本身是一位小区妈妈,当初为了参加300小时的训练课程,遭到婆家和老公的不谅解,近几年以湿地的自然素材创作,发挥巧思融合在地特色,制作各种精巧可爱的商品,除接解说的收入外又有一小笔利润,也让原本不支持「鳌鼓湿地森林园区生态旅游服务团队」的家人改口,对她另眼相看。

解说员林火文则拿出一本本摄影集,里面全是几年来进行鸟类监测所拍摄的照片,当中不乏精彩的画面,却也不时夹杂几张失焦的作品,想是当初学习摄影的练习之作,却仍如宝贝般制作成摄影集收藏至今,这份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不言可喻。



解说员黄月英有双巧手,利用自然素材进行艺术创作。摄影:邹敏惠。

保育有助在地经济吗?林务局:湿地服务皆纳入考虑

「透过在地保育,才有可能成功。」林务局嘉义林区管理处副处长杨瑞芬昨(6日)与两岸媒体座谈时如此表示。

中国「十三五」规画表态将展开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退耕还地等工作,但仍面临工业污染、涝灾等问题。有鉴于此,在陆委会的邀请下,台湾环境信息协会举办2016年「两岸新闻交流——来台专题采访湿地保育」,八位中国媒体人用十天的时间走访台湾西部海岸,交流、考察两岸湿地保育现况。

面对中国媒体连番对于保育经费的投入与回收、周边商品营销模式等「钱」的层面发问,杨瑞芬响应表示,2010-2015年每年投入维护费用约2000万元,小区生态旅游收入每年约101万元。不过杨瑞芬也强调,其实回收的不只是看得到的收入,还有国人休闲游憩对身心健康的益处,虽然无形,却也是湿地提供的服务,政府推动相关计划也会纳入考虑。



林务局嘉义林管处副处长杨瑞芬。摄影:邹敏惠。



中国媒体人来台参访湿地保育。摄影:邹敏惠。

现场也有媒体关心,在地保育推行了三年,累积了不少监测数据,当地生态是否越来越丰富了?杨瑞芬则坦言,从台湾的大环境来看,物种数量其实是下滑的,而开园至今,因为水位的变化,鹬鸻科和雁鸭科的数量也有所改变,因此需要人为介入做栖地营造,未来也不排除与地主台糖公司商议相关合作方式,扩大推动保育工作。

给彼此留条活路 赏鸟做保育接轨国际

台湾西南沿海生态丰富,却也相当脆弱。随着彰化县环境保护联盟总干事施月英的脚步走访海岸,这里的土壤因盐化而苍白,还弥漫着一股恶臭;在工业区环伺之下,白海豚在这个二氧化钛和聚乙烯的国度求生存,当年不曾缺席的「西瓜季」盛事早已为世人淡忘。

与对岸媒体分享经验,施月英大胆宣告:「我用白海豚来保护渔民。」她表示,只要划定保护区,就必须做水质监测,只要海洋生态改善,就能保护到渔民。

不过,划设保护区后的经营管理也不容易。赖鹏智提醒,生态旅游的配套措施很重要,不论是民间自动发起还是政府有意推广,整体性的长期规划才是关键。赖鹏智十分肯定芳苑湿地海牛车的生态旅游价值,但也认为,独一无二的在地生态旅游特色资源,更应该善加利用与维护。他期盼该地能强化周边小区参与的相关制度、成立小区解说体系,增进小区参与,县府则不要以零散、促销式的活动以为协助。不过赖鹏智也表示,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某地方的成功案例也不能一体适用。

尽管跌跌撞撞,每一次的尝试都在累积经验。联合国在2014年的世界候鸟日上,首次将永续观光产业与500亿的全球候鸟保育工作接轨,透过观光旅游业创造当地商机。台湾以鳌鼓湿地小区替永续生态旅游的定义写下最佳脚注,未来的后起之秀也相当令人期待。



赏鸟也能促进保育,何乐而不为。摄影:邹敏惠。


    关注 环保信息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