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挖痛: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俗话原本是这样讲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一旦某一次机会你发现了这个“可怜之人”有着怎样的经历,让你明白了他为何会这样时,我想你的“恨”会自然消失,而升起对他由衷的“怜惜”与“理解”。...



编辑 ▏伊德心育公众号推广中心 文子
作者 ▏伊德心育家庭教育研究室 李雷


俗话原本是这样讲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一旦某一次机会你发现了这个“可怜之人”有着怎样的经历,让你明白了他为何会这样时,我想你的“恨”会自然消失,而升起对他由衷的“怜惜”与“理解”。

“可怜之人”往往已经习惯了让自己“以痛苦为食”。所以,虽然他经常说自己有多苦、受到多少委屈、别人有多么不对等等,但是,当你真的想办法要治疗他的痛苦之时,你会发现他并不能积极的配合你,真正的听进去你对他的帮助。因为他已经长时间的习惯了以痛苦来塑造自己并感知自己的存在,而这才是最可怕的,也是最难改变的。
“可怜之人”往往在第一次经历痛苦时,没有得到合理的帮助和解决,从而让这次经历成为一种深深的“心理创伤”,进而固化了他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和思维模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人性是很丑陋的

诚然,人性中自然有丑陋的一面的。但他会刻意只关注并寻找丑陋的一面,并且把它过度放大。其实这只是他为了充分反向映衬,别人是坏的、错的,而自己是好的、对的、无辜的受害者。以此让自己处于一个“道德的至高点”或者“利益的有利位置”,从而让自己在一个扭曲的层面上,占据一个看似“掌控者”的局面。

我是完全独立的,我不需要依赖别人

过度强调自己的独立的人,你会发现现实生活中,他其实独立得很糟糕,人际关系很紧张、自己也很痛苦。其实过度的强调独立,只是因为走不出最开始的创伤,不敢再相信别人,不敢也不愿以再因为相信而落空,而让自己再受一次伤。这就是“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那份对伤痛的恐惧,完全剥夺了他冷静客观面对问题的理智,让他丝毫没有能力去找到合理的方法去积极应对“伤害”,一点点成长突破。

凭什么是我痛苦,我要报复

经常以痛苦自居的人,常常在心里如此质问自己。其实更多的时候,他是以一种压抑的方式以痛苦为食,把它吃到自己的肚子里。但是,在这个方向上,是有限度的,很快他会承受不了。从而变得性情大变、脾气暴躁,开始激烈的反击。但是,每一次反击,力度越大,事后他对自己的自责也越大。这种内在的冲突一直煎熬着他的内心……

如果我们暂时跳出这些模式,我们站的再高一点来看,其实这一切都暗含了他内心最深的一种渴望、一声呼唤:我渴望你们的爱,渴望你们的理解。这里的你们,最开始是有意无意中伤害了自己的父母,后面便是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任何人。

最后,对于痛苦,对于可怜之人,我们希望他能放下在痛苦中的“不甘心”——非要让别人认识到自己错了,进而走出“只要别人认识不到自己的错,我就不断延续甚至升级自己的痛苦至到你们认错为止”这种恶性思维循环。



为了自己,好好生活不行吗?何必非要让别人认错呢?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何其难啊。所以我们每个人也都要好好观照自己,尽可能不去伤害别人,如果不小心伤害了别人,就多一点勇敢和真诚去认错、去化解它。而其实得到解救的又何尝只是对方呢?


    关注 伊德心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