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中秋

 

诗说中秋文/王杰雄月[南唐]无名僧徐徐东海出,渐渐上天衢。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这是一首中秋咏月词,描写的...

诗说中秋
文/王杰雄
[南唐]无名僧
徐徐东海出,渐渐上天衢。
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词,描写的是中秋之夜月上中天的诗,是被南唐李昪附会成庆贺自己受禅登位的诗。李昪受禅之初,忽半夜寺僧撞钟,满城皆惊,召将斩之。对曰:“夜来偶得《月诗》。”乃曰:“徐徐东海出,渐渐上天衢。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李昪听后喜而释之。这就是诗僧巧遇知音的故事,只是这位知音李昪把月上中天作为自己即将登基的象征,别有用心罢了。

但不管怎样,“月亮”是属于诗人的。俗话说,故乡是根,故乡是魂。孤身在外,“梦魂常向故乡驰”,这是每个人的共同心理。而月亮是最容易勾起人思乡情怀的媒介,因此,“诗仙”李白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浪迹天涯,仍坚信“月是故乡明”。尤其是在中秋之夜,思乡之情更是强烈而不能自已。

古代诗人写下了不计其数的中秋思乡的诗篇,唐代诗人韩偓《中秋寄杨学士》说:“八月夜长乡思切,鬓边添得几茎丝。”因为思乡,鬓发也白了许多。李群玉《中秋夜南楼寄友人》说“他乡此夜客,对景饯多愁”,中秋之夜,远离故乡,即便有山珍海味,又怎能驱散这思乡的忧愁。朱庆余《旅中秋月有怀》诗说:“久客未还乡,中秋倍可伤”,诉说了自己久居外乡,每逢中秋,思乡之情就格外强烈。



中秋圆月,月光皎洁澄澈。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唐代诗人殷圭的《八月十五夜》写到“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这个“团圆夜”不仅是月圆,更重要的是人圆。

中秋夜是万家团圆之时,但事实上有很多人中秋夜无法和家人团聚,因此,许多人抒发的是中秋节天各一方的忧愁。唐代张祜《题于越亭》“肠断中秋正圆月,夜来谁唱异乡歌”,元代宋方壶《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则是一声反问:“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这种离别的怨恨正是建立在月圆人也应当团圆的认识上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不是故意惹人伤心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所以留芳千古,正因为苏轼的精练而美好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

月饼的出现,也是代表了人们盼望团圆的心愿。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这种“小饼”后来就叫做“月饼”,取其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记述:“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有其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辛卯中秋,鹏城月正圆。伫望嫦娥,虑及当下,满怀风絮,瘦了黄花。目送月华心生愁,秋波凝咽,暗涌惆怅。遥首琼瑶,那洁亮玉盘,也响亮着淡然的凄凉么?……无以消遣,以诗赋之:“月上中天逐晚霞,中天月色共天涯。蟾光奇绝逢三五,圆月人圆圆万家。寄语良宵年再续,愿人长久乐韶华。轻摇蟾桂心祈福,处处熏风香送花。”

以诗诉说心中事,以诗寄语良好的祝愿,愿人长久,与家人一起,团团圆圆,欢欢喜喜,年年岁岁,共赏一轮。我面对皓月,有感而发。

“明月无心照万家,古今骚客却多嗟。一轮自古人人见,圆到如今君亦夸。”今夜,我举杯向月,对月浩叹。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关注 胡琳娜名师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