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旅游凝视”概念的提出者 John Urry教授

 

本文将回顾Urry教授的学术足迹,以缅怀这位对旅游学做出巨大贡献的社会学家。...



2016年3月18日,John Urry教授(国内翻译为厄里或者尤瑞教授)于英国兰卡斯特逝世,享年69岁。

对国内的旅游学者来说,"Urry"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只要涉及“目的地形象感知”、“游客体验”或者“目的地社区居民”、“东道主与游客互动关系”等话题,一定会提到的就是Urry教授的旅游凝视理论。本文将回顾一下Urry教授的学术足迹,以缅怀这位对旅游学理论基础做出巨大贡献的社会学家。

社会学界的旅游学者

John Richard Urry 教授于1946年6月1日生于英国伦敦,1967年获得剑桥大学基督学和经济学的双学位,此后继续在剑桥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并于1972年获得剑桥的社会学博士学位。其后于1985年成为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Urry教授的研究领域遍及社会学多个分支。

早期,Urry教授参与兰卡斯特大学的区域与城市主题研究,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讨论社会与空间问题,以及地方经济政策发展。同时,他还开始了关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宏观经济与社会变迁问题的探讨。



在此之后,Urry教授开始从经济学、社会学、环境与文化等多个角度深入人类的旅游活动,尤其是是旅游消费者的活动:

      《The Tourists Gaze》(1990,2002:2nd edn,2011:3rd edn):即中国学者熟悉的《游客凝视》,至今已修订了三版。
本书主要关注人在旅游活动中成为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旅游者”后,所发生的身份认知转变、这种转变的特征和要素,以及对目的地的“凝视”。通过这种转变和“凝视”,游客的消费、休闲、观光及全部的旅游体验才能得以进行。

本书认为“旅游凝视”这个人类主观能动的行为的效果是随着游客的时代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并且具有符号性、社会性、不平等性、支配性、反向生活性等特点。在2002年的第二版书,Urry还增加了“全球化凝视(Globalizing the Gaze)”一章,针对全球性与地方生产和消费现象进行了反思。

除《游客凝视》外,Urry教授的旅游相关书籍还有:
《Consuming Places》(1995):从社会、时间与空间角度综合讨论“消费中的场所”。

Urry教授还以第二作者的身份进行了以下研究:
《Touring Cultures:Transformations of Travel and Theory》(1997)
《Tourism Mobilities: Places to Play, Places in Play》(2004)
《Performing Tourist Place》(2004)

此外,Urry教授还特别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的“移动性”问题,包括车辆的移动、飞行移动、货物的移动等等,以及这种移动带来的全球化症候群和生态气候问题。
《Global Complexity》(2003)
《Mobilities: New Perspectives on Transport and Society》(2012)

进入2010年以后,Urry教授开始了关于未来世界的研究,对3D打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迁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A New Industrial Future?: 3D Printing and the Reconfiguring of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2016)
《旅游学刊》中与Urry教授相关的文章

《旅游学刊》也刊登了许多和Urry教授理论相关的研究。

《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刘丹萍,2007)中,作者对Urry教授的“游客凝视”理论进行了思想溯源工作,从“凝视”理论的鼻祖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思想开始,分析这种“凝视”在旅游活动中发生了哪些嬗变,并结合中国当前的社会形态对“凝视”理论进行了应用分析。

在笔谈文章《地方性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其对旅游研究的启示》

(钱俊希,2013)中,作者对Urry教授在《The Tourists Gaze》和《Consuming Places》中非常支持的“地方性”观点进行了旅游学映射与批判。作者认为,在当前区域地理学依然认为“不同的地理单元之间的差异”是界定“地方性”的终极标准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科学中的“空间转向”的不断深入,对“地方”这一特殊空间概念的理解也应当更深入地置于社会、经济与文化过程之中。而实证研究的视角,也需要从对地方边界简单而机械的划分,转向社会关系与地方建构之间的互动,以及社会成员对地方性复杂的体验和解读。

《徽州村落旅游中游客及东道主的凝视行为》(汪天颖,陆林,路幸福,2015)中,作者对Urry教授的“旅游凝视”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理论应用,从“游客凝视”的“符号性”入手,对徽州村落旅游的符号系统进行了构建和传播效果测量工作,并对游客和东道主的“凝视”行为进行了定量分析。作者提出,游客和东道主的凝视行为是以目的地的“符号”为中心进行的互动活动,双方对符号的理解程度是游客体验和东道主积极性差异的关键因素。

《互联网时代的旅游地视觉表征:多元建构与循环》(黄燕,赵振斌,褚玉杰,张铖,2015)中,作者对贵州游客的游记照片进行了图像内容分析,对Urry教授在《The Tourists Gaze》中提出的表征圈循环理论(hermeneutic circle of representation)进行了验证与理论更新。作者发现,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政府及目的地营销商已不再是表征的唯一传播源,多样化的体验与表征生产使得Urry的单一群体表征循环演化成了多群体共同介入的多元建构表征循环。
本文作者/编辑:王臻真(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博士研究生)

本期图片来自兰卡斯特大学官网,以及图书出版商官网等。


    关注 旅游学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