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洁癖的富二代,为什么让董其昌也赞不绝口?

 

在寿山石雕刻的领域中,薄意的“以书画入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手法。我们常见的题材有“夜游赤壁”、“竹林七贤”以及“五老观太极”等等。这一系的内容,统一被人们称作“高士图”,明代末年就已十分流行。...





在寿山石雕刻的领域中,薄意的“以书画入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手法。我们常见的题材有“夜游赤壁”、“竹林七贤”以及“五老观太极”等等。这一系的内容,统一被人们称作“高士图”,明代末年就已十分流行。



但相对于这些大家熟知的题材外,另有一个大有来头的雕刻主题,却被大家忽视。这就是“洗桐图”。

寿山石中的洗桐薄意随形章


洗桐薄意随形章 拓片
“洗桐图”的典故来源于倪瓒,即人们常说的倪云林。倪瓒生于元大德五年,即1301年。其家资殷富,货真价实是个“富二代”,因此他不仅是文人,更是一位收藏家。因为富裕,倪瓒的生活曾经一度过得极其讲究。
倪瓒  元末明初画家、诗人


他七十三年的生命,最大的事业大概就是追求完美,并做一个不同流俗的人。也因如此追求完美,以至他的绘画向来表达的都是一种寂寞萧瑟的情致。
倪瓒 《
幽涧寒松图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 《
云林春霁图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 《梧竹秀石图》


有关倪瓒的故事,最有名的还是他的洁癖。明人顾元庆在《云林遗事》中说他有“洁病”,爱干净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虽则在洁癖如狂这一点上,米芾也声名卓著,但米芾清贫,到底做不到倪瓒那么极端。


此图是赵元于 1352 年作的《倪瓒写照》,一看书籍的摆放和黄金分割的坐点就知道画中人是什么星座的。
倪瓒的内心住着一个追求完美的灵魂,他的生活中,每天“文房什物,两童轮转拂尘,须臾弗停。”书房器物必须天天擦,时时擦,真成了神秀所说的“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甚至他庭院中的梧桐树,也是他重点的照顾对象——所谓“庭有梧桐树,旦夕汲水揩洗,竟至槁死。”连家里的树木都要求跟他一样,需要讲卫生。这一行为,就是“洗桐图”早期的版本。

李可染
倪迂洗桐图
梧桐在树木中,本也有着非凡的地位——李白诗曰“宁知鸾凤意,远抚依桐前”,白居易也有“栖凤安于梧”之句。梧桐本就有别名为“青桐”,“青”者通“清”,本就被视为高洁之树,因而才能得到凤凰栖息。

仇英《洗桐图》
遇到了以“洁”自诩的倪瓒,当然不能对这高洁的小伙伴放弃治疗。一旦发现梧桐树有“染尘”的危机,自然要强行上前“拔刀相助”,务求让对方和自己一样清新脱俗。

其实到明代人蒋一葵的版本里,“倪瓒洗桐”虽然已有些太迂的嫌疑,然而还是一种充满了仪式感高士作为,可以为人所理解。

倪迂洗桐图-扇面
毕竟梧桐树皮色青美,洗刷干净确实赏心悦目。况且树木久而生尘长疥,容易被蛀,也确实应当适当洗涤。倪瓒清洗梧桐的行为,倒也不是全无道理。

但这一素材遇上了喜欢“三俗”和“戏说”的冯梦龙之后,立刻被渲染得有极为戏剧性。
冯梦龙 明代文学家


冯梦龙喜欢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对于前人的典故随意发挥这种事尤其充满热情。

最有名的当属他笔下的韩子高,真实的韩子高不过是个帅哥猛将,因为业绩好颜值高,所以比较受到上司的器重而已。但冯梦龙大笔一挥,把他写的倾国倾城,还硬给封了“史上第一男皇后”,彻底颠覆了他的真实故事。

写《古今谈概·倪云林事》时,冯梦龙更是毫不客气,肆无忌惮地消费了一把倪瓒这个“热点IP”,写下了后世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

“(云林)尝留友人宿斋中,虑有污损,夜三四起,潜听焉。微闻嗽声,大恶之,凌晨令童索痰痕,不得,童惧笞,拾败叶上有积垢似痰痕以塞责。倪掩鼻闭目,令持弃三里外。”

张大千《云林洗桐图》
在这个赫赫有名的故事里,倪瓒受困于自己的洁癖与强迫症——认为别人在他家里吐痰,而令人死命寻找、洗刷,最后他觉得痰吐在了梧桐树下,就让小童拼命洗树——这个场景实在太过夸张,简直到了神经质的地步,叫人哭笑不得之余印象更为深刻。

傅抱石《洗桐图》
然则,单以故事流传的广度而言,倒真是战胜了原先的版本,使大家一致记住了倪瓒疯狂的“洁癖”,至于是否确有如此故事,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在“洁癖”之外,倪瓒的一生言行,其实更多是在“孤高自赏”,和“不俗能清”上打转。他一辈子都在和“俗”做斗争,无论任何俗套都不肯去钻。



比如他虽富而散尽家财去太湖隐居,虽博学而从不打算做官,再如他画作中孤清与萧瑟的意向,都是使倪瓒作为“高士”的形象,和嵇康、阮籍一并为人们所肯定的理由。

袁宏道曾把“米芾之石”、“陆羽之茶”、“嵇康之锻”和“云林之洁”并列,作为清高脱俗的代表。而明末的社会,对于这种“高洁”的推崇,达到了一个顶峰,甚至一度出现了“云林戏墨,江东之家以有无为清浊”的局面,即以是否收藏倪瓒的画来作为雅俗之分的标准。
米芾拜石
陆羽饮茶


倪瓒即“清雅不俗”,倪瓒即“高志博学”,倪瓒即“贵而能隐”,以“倪瓒“二字触发的,几乎是所有文人所应具备,也所渴望具备的美德。因而倪瓒以后,虽然无人效法他洗桐的怪癖,却有无数人对绘制《洗桐图》趋之若鹜。

明人如樊圻、仇英、陈维崧、崔子忠等,都画过《洗桐图》,后世如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任伯年等,也作《洗桐》之题。

虽然各人绘画风格不同,但正如陈师曾所说,文人绘画“虽关于艺术之观念浅深不同,而多少必含有文人之思想”。
崔子忠 《云林洗桐图》


张大千《洗桐图》
毕竟“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而绘制“洗桐”之题,则无疑是自示人品与思想的一个“快捷方式”。

因此在充满了文人意趣的“玩器”或居所的装饰上,“洗桐图”也在不断的被强调——比如宁波保国寺,砖屏上刻有“云林洗桐”。


右边“倪迂洗桐”,所雕为倪瓒执扇坐,指使两童洗拭庭桐
清代宫廷造办处的卷宗中,也记录有剔红漆制“洗桐图圆盒”的档案,嘉德、保利也都成交过类似的东西。可见无论建筑、玩器上,在饱学之士的眼中,“洗桐图”的地位都是相当超然的。
清中期 剔红雕云林洗桐图花式盖盒


清乾隆 剔红洗桐宝盒
而寿山石雕刻中,大约也唯有薄意这一书画合于石上的门类,可以对这一题材进行细致的刻画。

笔者曾见过一方林清卿所刻的“云林洗桐”薄意,堪称绝品,但藏家珍爱,秘不示人,故而没有照片留下,甚为遗憾。

而清卿雕刻此题不止一次,亦可见其深厚底蕴—— “匠心”之外,更厚实的是十足的文化涵养。

清卿之后,此题虽然并非无人涉足,但比之“陶渊明赏菊”、“羲之爱鹅”以及“周敦颐爱莲”这些高士题材的数量而言,显得寂寞而孤清了许多。


徐燕孙《洗桐图》(局部)
董其昌对倪瓒极为赞赏,说倪云林“与黄公望、王蒙不分伯仲”,但朱良志却说:“倪云林绘画的主题,就是寂寞。”清代的艺术家恽南田也曾说倪云林的高妙,在于“寂寞无可奈何处”。因此倪云林“洗桐”之题目在当下的这种寂寞,似乎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毕竟如此清高之题,清卿之外,也非尽人皆知,也非人人可为的。
今日荐读
人生最奢侈的事

当过和尚、做过土匪、还教过梅兰芳画画,他的人生太精彩了!

偶有三层皮,你未有——乌鸦皮田黄问心最深处

得到一个合适的它,犹如拥有一个善解人意的情人

一千三百度后的一见钟情




↑长按二维码关注

寿山石文化网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商城 购藏寿山石珍玩


    关注 寿山石文化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