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典故知多少  · “辞青”秋游正当时

 

重阳节快到了,你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和典故吗?你又了解重阳节有哪些好玩的习俗和好吃的食物吗?不知道?快跟着学林君的脚步来一一了解吧!...





关注我,你的眼睛会怀孕



重阳节快到了,你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和典故吗?你又了解重阳节有哪些好玩的习俗和好吃的食物吗?不知道?快跟着学林君的脚步来一一了解吧!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的诗,诗云:
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

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

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

玉堂开右个,天乐动宫悬。

御柳疏秋景,城鸦拂曙烟。

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
该诗描写重阳节的景象,诗的格局宏大,描绘了唐代宫廷过重阳的景象,正和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对应,而那首是关于个人的、乡愁的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九节”。这是因为《易经》有“以阳爻为九”之说,“九”是阳数里最大的一个,两九相重为“重九”,两阳相重,那就是“重阳”了。早在汉末,三曹之一的曹丕就有《九日与钟繇书》,曰:“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古人遇到重阳,认为是个“宜于长久”的好日子,那肯定是要庆贺一番的。另外,古时,重阳节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过节,所以又叫“女儿节”。

重阳节的风俗有很多,这一天,人们要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赏菊、吃花糕等。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吕氏春秋》之中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当时在九月的时候,农作物已经丰收之时人们就要祭告上天以谢恩德了。屈原的《远游》诗中也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句子,可见当时人们对这一天已经相当重视。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姬戚夫人每逢重阳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从中可知流传至今的重阳节的基本风俗活动在汉代已经基本具备雏形。

南朝梁吴均写的《续齐谐记》中还详细写了为什么重阳节要有登高等活动的原因,书中写道:“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小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说的就是有名的“桓景避难”的故事,讲东汉时在汝南这个地方,有个叫桓景的人,拜仙人费长房为师。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那天,你家要有灾祸降临。但是可以化解的,你回去将袋里盛放茱萸,系在臂上,然后登山,饮菊花酒就可以去祸了。桓景赶紧照老师吩咐去做。结果在重阳那天傍晚下山回家后,家里养的鸡、狗、牛、羊都已暴死了。费长房还说,那些畜生的死是替代人的。从此之后,每逢九月初九要登高,妇女佩茱萸等习俗就流传下来了。

“桓景避难”的故事似乎在说重阳节不是一个好日子。这是为何?农历九月明明是一年中最秋光明媚的季节,“九九艳阳天”,菊花盛开,秋高气爽之时。可是重阳节的风俗活动,如登高避祸,饮菊花酒、佩茱萸以驱邪都和“躲避”有关。这可能是源于古人对山川之神的崇拜。《易经》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所谓“亢龙有悔”。而九月九日,月和日均是老阳之数,已经属于盛极必衰之态,因此古人才想出一系列避祸、自求多福的活动来。晋周处《风土记》说:“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以此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又说,“汉俗九日饮菊花酒,以祓除不祥。”茱萸是一种具有香味的植物,可以入药,有驱虫的功能。汉代时候,人们过重阳是将茱萸切碎装在香袋里佩带,晋朝以后则改为将茱萸插在头上。

另外,在农事活动上,时序到了重阳之际,田里的秋收也基本完成,山野里的果实都成熟了,因此登高的习俗可能就是从上山摘果子等农事活动演变而来。据西汉时的《长安志》载,汉代京城长安近郊有一小高台,每年九月九日,人们就登上高台游玩观景。到了三国和晋代,登高的范围从登台变成了登山。《晋书》中就有东晋大将军桓温,在重阳那天带着部下登龙山宴会的记载。久而久之,即便是无山地带的平原,人们也要想法设法去登高,那就是登塔。《古禾杂识》记江南水乡嘉兴一带重阳风俗是“九日登高,集真如塔、东塔两处。高秋云净,海上诸山,历历在眼。禾地无山,故重阳登塔……是日,用栗糕标彩旗祀灶,士人对菊持螯,赋诗饮酒,亦足乐也。”同样是一带平原的上海老百姓,也是登楼过重阳。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说:“诗坛雅集嗣题糕,风雨重阳斗锦毫。便拟振衣千仞外,凤楼高处试登高。”丹凤楼,道光年间位于上海县城的东北隅。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还有求寿一说。前文所说的《西京杂记》所记载,汉高祖刘邦与戚夫人在九月初九那天,饮菊花酒,吃蓬蒿做成的糕饼,还要佩带茱萸,为的就是祈求长寿。《荆楚岁时记》里也记载:“九月九日,土人并籍野饮宴。”杜公瞻注:“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世以来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可能也是因为“重九”的数字关系。两个“九”字在一起,毕竟让人感到有“久久”之意吧。

重阳节的传统饮食有菊花酒、花糕等。《西京杂记》云:“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曰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菊花是中药的一味,古人认为饮菊花酒能延年益寿。据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避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

此外,古人还有在重阳吃糕的习俗。《西京杂记》所记汉代吃的“蓬饵”,就是用蓬草叶子和黏黍米制作的重阳花糕。唐代《岁时节物》云:“九月九日则有茱萸酒、菊花糕。”武则天时候,她曾命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制花糕,赏赐众臣。重阳节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过节,所以重阳又叫“女儿节”。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说,九月九日天明时,百姓把花糕切成薄片,搭在未成年儿女额头上,并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这个祝愿和现在人所说的“步步高”差不多。

重阳节的来源还有一说是来自远古时祭祀“大火”的仪式。“大火”即心宿二星座,是古人判断季节变换的重要标志。古人将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相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举行相应的仪式去送“火”。江南一带至今有重阳节用赤豆饭祀灶的习俗,这可能就是见古代九月送“火”的习俗遗留。

重阳节其实是夏冬交接的时间点。重阳过后,冬寒将至,所以趁着秋光甚劲的时候,人们赶快秋游一下,既然春天有上巳的“踏青”,那么秋天也有重阳的“辞青”,这也是对生活的享受。

想知道更多中华传统节日的故事吗?继续往下翻!

《俗到底的日子》

于能

学林出版社

2015年2月

978-7-5486-0789-2/G.279





相关阅读请点击蓝色字



《节趣》——中国民俗知多少

读诗品词赏中秋

勘误及致歉声明
由于编辑和校对的时间相对紧张,上一篇《书单·当台风“鲇鱼”遇上国庆,你需要这些——》中,《晚清都市的风情画卷》出版时间为2016年1月,并非2011年1月。在此,特向《晚清都市的风情画卷》一书的编辑以及广大读者致歉,并感谢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学林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2016年10月8日


学林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 交流分享的平台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一键关注

精彩活动、最新书讯不容错过

微信号:xuelinpress



点击“阅读原文”有更多惊喜哦


    关注 学林出版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