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悦读 价值意识的觉醒:上帝的禁果和人类的原罪

 

价值,对人类来说是永恒的诱惑,永恒的追求!...



人类关于“价值”意识的觉醒,可以追溯到圣经中那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的时代。

伊甸园的故事
基督教《圣经》之首——《旧约全书》的“创世纪”篇中说,耶和华上帝创造了世界万物,也创造了人。然后——

耶和华上帝在东方的伊甸种植了一个园子,把他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

耶和华上帝使各种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使人悦目,树上的果子为人的食物。园中又有生命之树和分辨善恶的树……

耶和华上帝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让他理修并看守它。

耶和华上帝对他说,园中各种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

只是分辨善恶之树上的果子,你不能吃,因为吃的时候,必定会死。

我们知道,上帝造的第一个人,是个男人,名叫亚当。上帝怜悯亚当孤独,就用他的一根肋骨又造出一个女人,名叫夏娃,给他做妻子。

亚当和夏娃吃着生命之树的果子,做着上帝要他们做的事,生活得很平静,没有死亡的威胁,也不知道世上有罪恶,无忧无虑……

可是有一天,狡猾的蛇来诱惑人了。蛇向女人提出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蛇对女人说,上帝说过你们不能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

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只有园中央那棵树上的果子,上帝曾经说过,我们不能吃,也不能摸,否则,我们会死。

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

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的时候,眼睛就明亮,你们会和上帝一样知道善恶。

于是,女人看到那棵树上的果子又好吃,又好看,又可爱,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来吃了。又把果子给了他丈夫,丈夫也吃了。

偷吃了“分辨善恶之树”的果子以后怎样,大家都知道。结局是十分矛盾而又悲壮的:一方面,蛇没有说错,亚当和夏娃并未马上死去,反而眼睛明亮,知道善恶了。他们首先产生了羞耻之心,看见彼此裸露的身体,就想到要遮盖起来。可是另一方面,上帝却震怒了,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了乐园。从此以后,人类便有了生的痛苦、活的艰难和死的归宿,再也不能享受那天堂乐园中无知无识、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便是世俗的人类历史的开端,是这部既悲惨又辉煌、用人类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付出和获得的一切所构成的历史的源头。


本文作者李德顺教授
“禁果”的真情


面对上面这个既庄严又哀婉的故事,您想到了什么?

也许,您会为祖先由于一念之差使人类失去了天堂般的乐园而婉惜;

也许,您会觉得上帝像一个心胸狭隘、专横粗暴的老人,为他给予人类如此严酷的惩罚而感到不平;

也许,您正在陷入沉思,力求使自己从“蛇的诱惑”这一暗示中得到道德上的启迪;

也许,当然这是更可能的,您对这个故事不以为然:“神话毕竟是神话,甚至是迷信,何必当真!”

……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弄懂这个故事所包含的深奥启示,有过各种各样的解释,有宗教的、哲学的,也有历史学的、文化学的、人类学的和伦理学的解释等等,所说的远不止上述这些。

但是不管怎样,对我们来说,有一点是必须首先明确的,就是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个故事和《圣经》。我们既不会像天真的孩子那样对一切故事完全信以为真,也不会像虚无主义者那样对传统文化一概嗤之以鼻。

《圣经》,尤其是它的这个故事,与其说是神话,不如说是一部富于哲理的、形象化的历史反思录。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自己的历史和前途、本性和命运的一种反思。虽然上帝并非真的存在,伊甸园的故事也毕竟出于想象,但是这个故事所告诉我们的,却是一个真实而深刻的道理:追求价值是人类的本性;而追求和创造价值的历程,则是现实人类生活(由智慧与无知、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光荣与罪恶交织起来的生活)的真谛。

善与恶,就是后来所说的“价值”中最典型的代表。道德上的善恶、功利上的利弊得失、审美上的美丑雅俗等等,在哲学上都属于价值。伊甸园中的“分辨善恶之树”,后人又称它作“智慧之树”,其实就是“能知好坏之树”或“通晓价值之树”。这种树及其果实,象征着认识和掌握价值的能力。

伊甸园中那条蛇,象征和代表着人的本性中的欲望。人生而具有血肉之躯,就会产生各种需要和欲望。在欲望的驱使下,人能够干出各种明智和不明智之举。夏娃和亚当被蛇所诱惑,其实就是抵御不住自己内心欲望的驱使,干出了违背上帝意志的事。

“上帝”绝非是一位心胸狭隘、专横粗暴的老人。理性地认识上帝,我们不妨把他看作是信仰者心目中人类最高智慧和人世最高真理的化身。《圣经》中所记叙的上帝的意志和一切言行,可以看作是产生《圣经》那个时代的人们自己关于宇宙和人生所悟出的最高真理的表述。那时的人类比我们现在有更多的局限,所以他们塑造的上帝,在我们看来自然也有许多不尽合情理和难以理解的表现。这并不奇怪,也不影响我们对故事本身的思考。

“上帝”为什么要把“分辨善恶之树”的果子列为“禁果”呢?吃了它会分辨善恶、通晓价值、知道好坏,难道这不好吗?“上帝”无疑是爱自己的儿女——人类的,那么,为何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他就要降临如此严峻的惩罚呢?

问题就在这里。

按照《圣经》的说法,原来情况是这样的:当人被上帝创造出来的时候,他的面前摆着两条不同的道路——

一条是慈爱的上帝所希望于人的、伊甸园的生活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一切都由上帝按照最佳选择安排好了;上帝爱人,知道善恶,无所不能,他给人提供一切善的价值,不使人受任何罪恶的侵扰;人只要以上帝为唯一的最高目的,不超越上帝所规定的任何限度,便可以世世永生,无忧无虑,幸福美满。

另一条则是上帝所不希望、然而却由人自己选择了的尘世的生活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人是受自己的本性和欲望的驱使,想要像上帝一样自己把握价值,然而却不能摆脱死亡,并且增加了生的痛苦、活的艰难;人类世世代代都注定要在生与死之间挣扎,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去奔波劳碌,甚至彼此冲突;在饱受种种磨难和考验之后,人重新认识了上帝的伟大之爱和智慧,才能在死后重返乐园和天堂。

这后一条道路,也就是“原罪”的道路。

基督教的教义告诉我们,亚当和夏娃所犯的罪是“原罪”,意指人类最初所犯的、带根本性的错误,人类世世代代从出生起就负有其罪。由于原罪,才有了我们人类自己的世俗史。不然的话,也许人类至今仍生活在天堂般的伊甸园中,过着无知无识、无忧无虑的宁静生活,

如今世上的一切麻烦都不会出现。

把两条生活道路加以比较,我们就可以理解“上帝的苦心”(其实也就是人自己事后的省悟)了。“上帝”并不是不愿让人也和他一样具有能分辨善恶、通晓价值的智慧,而是不愿让人类受苦。他知道,一旦人类开始自己去寻求价值,创造价值,伴随而来的必然有迷惘、欺诈、倾轧、堕落及一切罪恶和痛苦,而不仅仅是智慧、功绩、光荣和欢乐。可见“上帝”对人的处理,残酷惩罚并非其本意,而是不得已也,“顺其自然”罢了。

 

“原罪”仍在继续
正确地理解《圣经》中的故事,应该把它看作是人们对自己价值生活经验和体会的一种省悟。正是由于这种省悟,尚处在幼年的人类才会创造出伊甸园那样的神话,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当然,愿望毕竟是愿望。人类不可能再退回到亚当夏娃的时代去重新选择了,只有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况且,“亚当和夏娃”选择这条道路也是必然的。因为事实上人并非上帝所创造,而是自己依靠劳动从自然界中诞生的。伊甸园式的现成美满生活从未有过,人类从一开始所走的就只有这一条路: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分辨善恶是非,去创造价值。

于是,“原罪”就是整个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人类本性之“罪”、人类独立之“罪”、人类智慧和创造之“罪”、人类自由之“罪”、人的价值之“罪”!

于是,人类就有了比不死的生命更重要的追求,这就是独立、自由、幸福、真理和智慧——人类所向往的价值;人类就有了比死亡更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无知、愚昧、贫乏、丑恶、不自由和无所作为——人类所鄙弃的负价值、无价值。

价值,对人类来说是永恒的诱惑,永恒的追求!

人类生存发展到今天,已有几百万年。而“原罪”的表现及其后果,似乎并未减弱,反倒更强化了。如果说,在进入近代文明社会以前,人类还主要是寻找和种植“生命之树”(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一切价值的源泉),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物质的和文化的价值;那么,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的部分思考(哲学的目光)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朝向了那个“分辨善恶之树”本身——人们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价值究竟是什么,而不是仅仅获得和享用它;想要建立关于价值的一整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培植起自己的“分辨善恶之树”,让人吃了它的果子就心明眼亮,而不是只在价值的山路上埋头拉车……

这种觊觎“分辨善恶之树”的胆大妄为,表现在古今中外不少学者身上,就是试图建立关于价值的理论。特别是近百年来,这种努力已成为哲学上的一股强大潮流。世界上有关的著作、会议不胜枚举,它所带来的理论收获和思想混乱也是空前的。困惑和发现、共识和分歧、沟通与辨论交织在一起,又一次显示了精神领域“原罪之路”的艰难。

在我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也吹醒了理论界大胆求索的科学意识。许多人开始探讨“分辨善恶的智慧”这个人类之谜。他们不畏“原罪”的重负,力图用自己的观点、方法和语言回答有关价值的各种问题,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培植起自己的“分辨善恶之树”、“通晓价值之树”。

同世界上不少国家相比,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甚晚。目前,这里才刚刚埋下种子,至多能算是初绽嫩芽,离参天大树尚有漫长的时日。不过可以确信,经过人们辛勤的耕耘和精心培植,又有中国大地上蓬勃健康发展的社会实践和12亿人民智慧的肥沃土壤,这片嫩芽终究会以不可遏止之势成长起来,成为中华民族新的精神瑰宝。

文章转自李德顺著:《新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04年版。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文化研究中心
专注中国法治进程,让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合作及投稿邮箱wangjinxiax@163.com
法治文化小编 | 岩泉来客


    关注 法治文化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