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额“跳水”,在线教育资本市场突然遇冷

 

2016年是个大限,在线教育资本市场突然遇冷。除却大资本环境,更大的原因则是在线教育陷入了迟迟无法盈利的困局之中。...



来源:新京报

编辑:FM820



2016年是个大限,在线教育资本市场突然遇冷。除却大资本环境,更大的原因则是在线教育陷入了迟迟无法盈利的困局之中。2015年全年,盈利公司只占到了总数的5%,营销成本过高、师资压力过大,教育投资周期过长,这些都成了制约在线教育盈利的障碍。

然而教育却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就是持久和必须。作为一个刚需市场,不是没有金子,而是需要从多种方向“淘金”。



2014年被称为在线教育市场的元年,彼时,国内在线教育机构以每天平均2.6家的速度快速萌发。资本市场也随之竞相追逐。这一热潮一直持续到了2015年。

然而,迈入2016年的关口后,在线教育的资本市场却渐渐低迷。清科私募通统计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国内在线教育融资额达到了19.15亿美元,仅上半年就达到了8.65亿美元。而2016年上半年融资额只有4.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5.89%。2015年获得融资的在线教育公司总数为338家,今年1到8月则为125家。

突然的爆发后却又走入了刹车般的骤停。资本市场为何突然对在线教育开始踌躇?一位投资人介绍,上半年的在线教育的遇冷与迟迟无法盈利不无关系。除整体资本环境外,在线教育似乎走入了盈利困顿的怪圈。长期无法回血,投资方难免对项目进行更多的周期性考量。

盈利问题是如今在线教育公司的普遍问题。2016年6月10日,在线教育机构51talk正式赴美IPO。因为仍处于大幅亏损状态,被媒体称为“流血上市”。由于亏损额度过高,这次IPO也被业内解读为获取现金流、解决资金压力的手段。



在线教育盈利困难,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营销成本、获客成本高。数据显示,51talk在2016年第一季度的市场营销费用为9424万元,其中电话营销费用3180万元、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营销费用2790万元,以及品牌费用、试听课费用、助教费用等等。均摊来算,平均获客成本约为3570元,占客单价5900元的60%。

从营销花费来看,在线教育营销大都依赖于电话及互联网,手段较为单一。现在似乎仍未找到适合在线教育的营销渠道。

家长们普遍认为,如果在线上找到的教师水平不如本地的老师,那不如直接让孩子在线下机构上课。但教师的数量和水平会直接影响成本,挖掘人才和留住人才都需要高额的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在线教育的盈利。

教育有自己独特的属性,譬如周期长,见效慢,重结果。一家刚刚兴起的在线培训机构鼓吹得再好,家长也大多会采取观望的态度。如果其他同学经过了半学期甚至一学期的学习,学习成绩得到了提升,家长才会纷纷入市。

但这段周期也给了在线教育公司很大压力。所以一开始很多机构都在打免费试听牌。但这反过来又增加了获客成本。而家长等到线上教育有一定口碑后再采取投资,且等待周期至少为半学期,这相当于也拖后了盈利周期。



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吕森林认为,现在的在线教育进入了商业模式的验证阶段。按照常规投资逻辑,任何行业都要经过这个阶段,在线教育也不例外。证明可以产生收入和盈利,才会被投资人继续认可。这期间资本遇冷是正常现象。

同时,现有情况也并不悲观,前期烧钱获取用户很正常。教育陪伴人的一生,升学、求职、各种兴趣爱好都离不开教育。这个产业不可能衰落。而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走到线上也很自然,只是现在仍处于探索期,这其中包括教学内容,也包括教学方式。

多位从业人士认为,除却内容、学习方式的评价外,在线教育带来最大的优势就是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尽管融资的热度和额度均在下降,但不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认为,在线教育市场依然很广阔。

对于未来的突破点,从业者们认为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大领域中的细分场景,找寻最先有可能盈利的渠道;二是借力科技手段,完善产品,提供线下教育没有的服务,以此引流用户。

教育和医疗本质是相似的,最大的难题就是无法将全产业链的场景完全搬到线上。

传统线下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到线上时,发现要么是环节缺失,要么是互动效果太差。即使在线一对一,也要时刻面临网络不稳定、延迟的挑战。产品如果做不好,盈利更无可能。

如今多家在线教育公司也在借科技力量谋求转型,方向则对准了直播、VR和大数据。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在线教育一定会由科技来颠覆,但具体的算法、硬件的使用还在摸索之中。


    关注 FM820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