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被成都的热浪逼迫,我们也不会到这里。

 

看着枯山坏水,越来越担忧,不知我们去的地方会是怎样的景象。...





从都江堰,向汶川进发,看着山川越来越破碎。这个破碎,不是夸张之语。高速路两边,山势向中压迫,高山上几无草木,时不时看见泥石流的痕迹。高速路边上的金属护栏,很多凹陷,估计是被山上的落石砸出的印迹。河滩完全裸露,除了被人诟病的紫坪铺水库装着汪洋大水,沿路的河流几乎干枯。一路都是小水电站。我知道,这种水电站危害极大,完全是竭泽而渔的行径。水量不够,又为了更多发电,便把河流截断,把水直接从山上用管道引下,让河水变成管中之水,利用山势,在管中发电。但管中之水,不再有河流的功能,水土失去循环保育,土壤死掉,水也会越来越枯竭。

看着枯山坏水,越来越担忧,不知我们去的地方会是怎样的景象。我们是往上游而去。



过汶川,到理县,才渐渐好了起来。离开主路,往山沟里去,车外的景色改变了。山绿起来,有了草,接着有了树,河里有了水。两边有了人家,有了田地。和此前我们路边所见反差强烈,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

莲花白、大白菜颜色青碧,高高的玉米已经微黄。田边地头还种着些零星的向日葵,大多已经结实,沉重的大脸盘低垂着。还有不少果树。正是李子收获的季节,李树上都是一串串的黄色、青色或紫色的果子。更高大的果树上,结的青果子,其实是核桃。

路两旁的民居变得漂亮,平顶白墙,加上红绿色块的点线装饰,屋角和房顶,都有无数彩色经幡。经幡在烈日的作用下,颜色都已褪浅,更显得和周围景色协调。现在又在风的吹拂中,欢快舞动。

是的,这里海拔已经2000多米,太阳很烈,风也不小。这里的居民属于嘉绒藏族。





我们到达的这个地方,叫上孟乡,差不多已经是公路尽头。展开一张地图,这里就是道路的“毛细血管”的末端。

我们到预订的客栈住下。客栈里也有刚到的客人,跟我们打招呼,说:“你们准备怎么玩?”“不知道啊。你们呢?”“我们也不知道。”

这真是个问题。我们只是为了躲避城市热浪而来,并没计划在这里怎么玩。

我们一行四人,每人都带了一本书。

客栈里有些已经住了一段时间的客人。下午的时候,他们坐在屋檐下,摆个小茶盘,一杯杯地泡茶喝。



孟屯河就在客栈外面,隔着一条路,正哗哗地流淌。

沿河向上漫步,发现这里客栈不少,住的大都是来消暑的城里人。有一家客栈正在办喜事,店家娶媳,要大摆宴席四日。

这个地方,跟我所去过的许多农村不同。这里显得富足干净。农家不养猪,养羊的会白天到山间放牧,所以没有川西平原农家那种特有的臭味。

可能因为每家客栈生意都太好,客栈旁边小块的田地里,玉米熟透,干至金黄,豆荚老了,李子落了一地,店家都没时间来采摘。



再往山里走,进入另一个村庄,也有好些客栈。时不时还见到有拉着床垫的卡车,拉着建材的卡车,打破小村的宁静。那都是正在赶建新的客栈。

当天夜里,乡上一个小广场,举行周围三个村子的歌舞比赛。百无聊赖的游客们也闻风而至,但跟很多旅游地的不同,这真是当地人自己的娱乐。

舞台上几乎没有灯,黑乎乎的,当地人盛装而来,没有轮到表演的人就三五一群地聚到一堆,或围观,或聊天。因为不照顾游客,那些表演我们难懂妙处,只有他们自己开心。

但我喜欢他们这种状态,我看见很多男女青年,他们没有离开家乡,这跟我知道的很多农村不同。

游客们到上孟乡,据说主要玩的地方是三条沟。第二天我们一早便去了最受称赞的“高桥沟”。根据我以前去四姑娘山的经验,玩山沟当然是沿水逆行,到山脚里看风光啊。可是高桥沟却是登山而行,路过一座山谷间的小桥,桥下深渊里,才可见山谷流水。一路向上的时候,不时碰到背着帐篷,抱着被褥,下山的游客。他们说,昨夜他们在山顶露营。山顶平坝,就是高桥沟的重点游玩项目。几座废弃的古代碉楼。草垫。远山。游客们顶着太阳,赶紧和这些内容合影。

后来一天,去老君沟,眼见道路向上,估计又是往山顶草垫而去,我们几人便拐向路边,越过好些大石、荆棘,下到河谷。这里是孟屯河的上游了。

溪水在无数巨石中穿行。巨石被溪水经年雕刻,已经光滑圆融。上午的阳光从山间树丛中照射下来,水光交映。

同行的好友带了茶具、水瓶、咖啡,还有刚刚从客栈摘来的新鲜番茄。

把番茄镇在冰凉的溪水里,再泡上咖啡和茶。坐在从水中露出的大石上,就是最别致的茶席。







品茶听水,拍照聊天,还一边感叹,应该把书和画具带来。一直混到正午,才慢慢下山。

下午,高原阳光强烈,我们几人躲在客栈,睡个长觉,起来,便是喝茶看书。我在窗前画画,正好画外面的风景,还不受日头之苦。

在客栈,邻居们见面,互相问候,都是问:“你们今天去哪儿了?”

邻居们都是来避暑的,也都抱着一种随遇而玩的心态。有几位邻居准备去一个废弃的高山寨子,山路太险,到了半路觉得不敢再开,就退了回来。

这样的度假,都安安静静,不大惊扰别人。



我喜欢这里当地人,除了开客栈,并没有太多地投入旅游,被旅游改变生活。

我喜欢他们不去“开发”风景,所以,很多风景,没有道路可去。农业还是他们的传统,现在仍以种植蔬菜为主。在路上,经常能看到收购蔬菜的卡车。这些在高原上晒饱了阳光的蔬菜,显得特别精神。

走在山里,偶尔碰到当地人,当地人喜欢大声和我们打招呼。

一个晚上,我们又一次从河谷出来,四野黑寂,一对回家的藏族夫妻和我们擦身而过。那中年女子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不耍了?”“不耍了,要回去了!”“就在这儿住嘛!”“我们在下头住!”“就在这儿住嘛,这儿好耍,不要钱!”“下次来耍!”“下次来哦!”

在这里,我们也自动调频,喜欢跟路人以这种开朗、大声的方式说话。有一次傍晚散步,去看客栈老板介绍的一个小瀑布。走了很远,碰上一小群人,就一起边走边聊。

他们是小水电站的工人,是外来的人,但在这里已经住了几年。他们也要四处走走看风景,他们说,有一个地方风景最好,但是车不能去,来回走路要八个小时,所以,他们大多也没去过那里。

边走边聊,分手的时候,他们热情详细地告诉我们,我们寻找的那个小瀑布怎么走。转过水电站不远,我们找到了那个挂在半山的小瀑布了。但是那小瀑布实在太小,完全没观赏价值。我们看到电站旁边的山上,也有一条粗管,把水引向了电站。不知没有电站的时候,这条小瀑布是不是比较美,水量比现在大许多?不仅小瀑布应该更美,孟屯河应该也比现在美很多。住在孟屯河边的这四天,我们往上游往下游,步行不远,都各有一个水电站。

有一条河边公路,垮了一个大窟窿,几乎占了整个路面,看着十分吓人。我去问旁边的住家人。他说,是半夜电站放水冲垮的。我说:“人出事没?”“没有,半夜嘛。”“害怕不?”“不害怕。”“水电站得不得赔?”“他们肯定只赔一小部分。”“那路断了,对生活有影响不?”“没啥子影响,我们走另一边的路。”

就这么在孟屯河小住几日,很难理解当地人的乐观平静。就像他们房前地头,都开着漂亮的格桑花、万寿菊、蜀葵、月季、玉簪。同为一个爱种花的人,我能辨别出,他们那样种花,是为自己而种,而不是为旅游而种。




    关注 寻找旅行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