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发声:如此赛课,何时休?

 

如果语文教学就是飘游于青天的白云,就让它自由飞翔……...


导读

这是我在一线当老师时写的一篇短文,有感于一次市级教学观摩活动。如今当了教研员,自己也要组织类似的竞赛活动,所以,我喜欢真实、本色的竞赛课,主张把竞赛课当成家常课来上(当然会有很多专家会以诸多原因来反对我的说法),因为只有这样,观摩老师才能受益,学生才能有获。前几日被邀参加第八届全国新语文尖峰论坛执教示范课《在情境中细描人物》,我也是这样做的:课上得很家常,很实在,很本真。



连续七场比赛,我没有缺席,我认真观察师生的课堂表现,仔细记录下教学的内容。老师皆为中青年教师,他们有着美丽的外表,谈吐不凡。毕竟是从各县区而来的教师,自然都有其拿手好戏,普通话标准、教态优雅自然、课堂驾驭娴熟,然而整个课堂似乎是一场表演的舞台,除了听到连续不断的掌声,似乎难以让我找出印象深刻的片段了。课后,我去询问我的学生,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什么都没学到!”如果一堂课,学生什么都没学到,我们的比赛还有什么意义?

作为观众,也是旁观者,上课的一幕幕还在我的眼前浮现,仿佛被漂洗的云,镶嵌在湛蓝的天空,给人以沉思与冥想。语文教学并不一定要追求厚重与深沉,语文教学可以是山中的小溪,虽浅,但清,因为它不掩饰。人们之所以讨厌污浊的小河,是因为它浅却装得深沉。《项羽之死》一课中“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如果你是项羽的军师,你会给项羽什么建议?”貌似十分人文的问题也十分有厚度的思考,实则偏离了语文,这何尝不是一种“伪文化”“伪语文”呢?虽然清浅,如果能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就像小溪,可以灌溉,可以濯足,可以映照翠林与红霞,这何尝不是一种深度呢?语文教学不一定要追求课堂的热闹,惊涛拍岸自有一份豪壮之美,如果风平浪静、水天一色,何尝不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呢?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似乎神圣的课堂也沾上了功利的恶习,为了营造课堂的气氛,老师要求学生给回答问题者以掌声,学生木讷的表情令人担忧,还有所谓的小组讨论,除了听到学生唧唧喳喳的声音,课堂要展示的内涵无人问津,课堂上他们真的快乐吗?我的学生在周记中道出了心声:“这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直让我们激烈的讨论,新课标实施后,小组讨论,多媒体上课等做法风行,语文课堂一时热热闹闹,但我是这么理解的,不能盲目地效仿,应该恰当使用,好的方法应利于学生思考,而并非上课一定要讨论很激烈,如果学生思考了,安安静静的课堂也一样是成功的。”语文教学不一定要追求完美的结局。一堂遗憾的课未尝不是一堂优质的课,也许这样的课能给人以更多的启迪与深思,因为遗憾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更深刻更真实,在它的身上印满了重重叠叠的生命影迹,就如花的绽放,在绽放的同时我们仿佛听到了花心的破碎,这也是生命的另一种诠释。这场高效课堂教学比赛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位执教《拟行路难》的老师了,也许天公不作美吧,她上课时,电脑出了问题,耽误了好几分钟,但她始终微笑着,然后说:“悲莫悲兮生别离,我们都是红尘的过客,电脑出了几分钟问题,就让我们多了几分钟相处的机会。”这是多么机智的语言呢!课堂她上一段深情的范读,深深吸引了我,声情并茂中足见她对鲍照的认同与同情,课堂中她带领学生走进鲍照的彷徨思绪间,走进“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南朝风雨里,同时也走进了文人失意的千古惆怅中,当她正想扩展阅读李白的《行路难》时,下课铃响了……这堂课没有完美的结局,这种遗憾却如细细密密的月光,美得明朗和超脱。然而,这位老师的课堂,没有得到公允的评价。



语文教学要回归阅读的原点。没有阅读的课堂,就像花儿离开了枝干,意味着它的生命开始终结,只有通过阅读,学生才能真正进入文本,才能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才能触摸作者的脉动,才能感受语文的精魂。童庆炳教授说:“语文的世界应该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语文课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人文的、情感世界的钥匙。”如果课堂没有阅读,光有老师的介绍,和流于形式的“伪阅读”,学生始终滞留于语文之外,而无法享受到内在的意蕴之美。两位老师同时执教《项羽之死》,而学生真正阅读文本的时间都不足5分钟,学生如何去体会“乌江一刎,千古遗恨”的悲怆情怀?语文教学也要回归诵读的传统。文字是有生命的,它以自身独有的语调、节奏,充分、适恰地实现着言语主体生命之情气,而这种生命之情气是借着声音彰显出来的,诵读是最传统最适合的方法,然而,诵读不单是动动嘴皮的功夫,对于高中生,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那才是诵读的真正目的。一曲将进酒,文人万古愁。执教《将进酒》的两位老师都忽略了“愁”的意蕴,只在诵读的技巧上进行指导,有点本末倒置的味道了。

如果语文教学就是飘游于青天的白云,就让它自由飞翔,不能因为别人的观赏而刻意去洗濯生命的底色,给它划定固定的轨道,这样反而失却了本色之美。

我们的语文要带给学生什么?是为了获胜,而去造假?去做秀?去掩盖瑕疵?一堂课,如果不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如果没有教师自我的存在,如果没有学生自主的学习,如果没有作者、文本、学生、教师的充分对话,这样的比赛如果仅仅贴上“自主、合作、探究”的标签,如果仅仅是靠学生的掌声而赢得表面的活跃,我想这样的课堂是多么的肤浅呢!

如此赛课,何时休?







春来

咏语

教育的行僧,

语文的歌者,

以真实的声音传递真实的情感,以赤子的情怀追求教育的真实。

吴春来老师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guzhouhuayu



    关注 孤舟话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