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学生明明已经都会了,考试时为什么还是出错?

 

在课堂上学生明明已经都会了,考试时为什么还是出错?其实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分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分为四个层次:懂、会、对、熟。...



在课堂上学生明明已经都会了,考试时为什么还是出错?其实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分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分为四个层次:懂、会、对、熟。

所谓“懂”,是学生听懂了或自己看书看懂了,但还讲不出来,也不会做题,离开书本学生就忘了,这是学习的第一个层次。

所谓“会”,是学生能把所学的东西讲出来,不但自己明白了,还能给别人说清楚,这是学习的第二个层次。

所谓“对”,是指学生把练习题都做对了。学生把作业都做完了还不行,关键是能否全对,有的题做了没对等于没做。这是学习的第三个层次。

所谓“熟”,是学生把一类问题都练熟了,不管怎么变化,遇到这类的问题不用多动脑马上就知道怎么做,这才是熟。这是学习的第四个层次。

学生只有做到了这四步才算是掌握。而我们有些老师往往在下课前问学生“大家都会了没有?”“会了!”,学生齐喊,皆大欢喜,其实学生还处在不同的层次:有的仅停留在第一个层次,课堂上听明白了,下了课就忘;有的还停留在第二个层次,练习题都做完了,但错的很多;有的同学停留在第三个层次,规范题会做,问题一变化就束手无策,这些都不能算是掌握。

“懂”是一种理解的状态,属于思维的范畴。思维时使用的是内部语言。内部语言具有模糊性,不具备外部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具有的清晰性。所以,判断一种思考的结果是否清晰、准确,通过“说”与“做”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证明。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自己构思了一番,以为思路非常清晰了,于是提笔书写(做),但写不了几个字就写不下去了;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觉得已经成竹在胸了,于是站起来回答,结果说了一半就卡了壳。这就说明心里觉得“懂”的东西不一定是真懂。

通过“说”与“做”,内部语言就转化成了外部语言。外部语言——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具有表达思维、定型思维、检验思维的功能。没有外部语言的检验,思维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仍是模糊不清的。

所以,即使你通背了教材,也不一定就弄懂了,只有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说出来,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说”也是“做”。例如,写作文实际就是用“手说”,做练习也是用“手说”。

任何学科其实都不外乎此理。所以还是那句话:

会不会、做一遍;懂不懂、说一遍。


    关注 优培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