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是一宝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说,要孝顺老人、爱护幼童,并且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说,要孝顺老人、爱护幼童,并且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众所周知,觅食生存和传承后代是动物世界的两大主题,也是动物的天生本能。而人类在漫长的发展中增加了思维,形成了诸多的社会属性,这应该说是后天形成的。尊敬、孝顺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提到理论高度,应视为“家有一老,是为一宝。”难道不是吗?老人给笔者讲过一则故事,即《球形塔顶是怎样安上去的?》说,古代一伙工匠,靠着搭脚手垒起了高高的砖塔身子。可那圆形的塔顶,又重又光,又没有吊车,安装就成了难题。正好一位白胡子老头儿从此经过,工头儿问那老者:“嘿,你知道这球形塔顶怎样装上去呀?”老者见他们问得无礼,又急得可怜,于是说道:“我这土埋脖的人啦,可知道啥呀?”边说边比划,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工地。工头儿回家细细思量,悟出了“填土埋塔,斜坡滚顶”的办法,也悟出了“老人是宝”的道理。据说八里庄的塔顶就是这样滚上去的。
谈到这“家有一老是一宝”,我们在参与编写《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卷》时,饭桌上讲过古代传说“六十不死就活埋”的故事,是老者帮助解决了皇帝的难题才下令取消这“六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的。故事大意是:
在古代,国家规定:“六十不死就活埋”。一个郝姓朝廷官员,不忍将自己老父活埋,就修了一座地下室,让其老父待在地下,天天送饭给他。
一日上朝,有外国进贡来一个怪物,皇帝让大臣们辨认,认不出的杀头。郝官一看,快要轮到自己了,就在送饭之时与老父讲出实情。其父细细问他“那物”长相,心中有了几分底数,教他上朝之时,袖中带一狸猫。
次日,郝官照例朝拜完毕皇帝,展袖向那“怪物”方向一伸,只见狸猫噌的一下,直奔“怪物”而去,很快爬到它的脖上,死死咬住不放。吓得那“怪物”边跑边叫,被猫制服在地。郝官向皇上奏曰:“此物为鼠,再大的鼠也怕猫,因为猫是鼠的天敌。”这郝官认出了“怪物”是鼠,不但救了自己,还救了众多官员。等到皇上盘问如何得知?郝官只得如实相告,没有真埋老父,是老父教他的识别方法。皇帝了解了真情之后,下令取消了“六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
说到这“六十不死就活埋”的故事,当年一起参与编写文化志的日本博士生西村贞之叶也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叫“不敲自响的鼓”。也是处在“六十不死就活埋”的那个时代,同样是某官不忍埋其老父,天天往藏父的地下室送饭。还是其父高明,让其自制了一个小鼓,先糊一面鼓皮,然后放一蜜蜂在鼓中,再糊另一面的鼓皮。这样一来,蜂在鼓内飞动作响,完成了国王下达的任务。因为此官之父有功,下令撤消了“六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看来,日本文化不仅很多汉字与中国相同,而且有很多习俗、传说大同小异,这正是文化交融的体现。


    关注 京西家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