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名文、不名录

 

“不名”系列的前言。包括“不名文”和“不名录”等部分...



出于个人的兴趣,一直想写历史方面的推送,然而历朝历代的故事太过繁杂难以全都整理出来。如果是专项研究,太多珠玉在前,令我不敢着笔。直到今天走在路上,突然想到曾经兴高采烈地讲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那些被时间埋没的英雄,那些深夜里烛光中的阴谋,那些被修饰过的赤裸裸血淋淋的史实,有了一个绝佳的创意,我管这个系列叫做“不名”。

“不名”者,未名,无名。然而不为人知的往事中,埋葬了许多精彩的故事,或者壮烈,或者凄婉,若能一一重新发掘出来,也是一件极为精彩的事情。在寻常的字句中找到非常的意思,在某个遗忘的角落回忆起一段故事,也是看史书的一大趣味所在。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里面有一句“所有事必有其来源”是我学习历史的一条准则。直到今天,每逢一历史事件,我仍然喜欢探究其隐微之缘由,发展之脉络,喜欢探究这件事对后世造成的影响。之前蔡英文演讲,英国脱欧,美国总统大选的时候,都有从这个角度来观察过。历史教科书里所谓陶冶情操了解古代文化之流,我向来是嗤之以鼻的。史者,稽其兴坏成败之理。历史本来用来就是了解整个华夏民族。我们的文化,成败兴亡俱在此中。钱穆先生曾言:一个民族必须知道一个民族的历史。这一点应当保持赞同,当下有些接受所谓高等教育的人连秦汉、唐宋的皇帝姓什么都不知道,大概钱先生也是想不到如今这样的境况的,王国维若知,应当从未名湖里爬出来逃去东海以洗耳。

王国维先生等在民国时的课堂讲义《国史四十四讲》至今读来仍能想象出先生们当年在讲台上的风采,实在令人心折不已。考究源流,探索细节,能够感受每一段历史中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高尚的,卑鄙的,笑着哭着,慷慨赴死或者苟延残喘,对酒当歌或者为五斗米折腰。

过去发生的所有事件都叫做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中国向来有托古改制的传统,无论康有为还是孙中山,都要拿出圣人之言的旗号来佐证自己的思想,台湾的先总统蒋公也以中华道统的继承者自居。虽然大陆这里奉祀官不设,圣人不立,对于文化和历史的尊敬都是一样的,也提倡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书看过一些,我最敬佩的史官是子墨先生。

“赵盾弑其君”这五个字鼓舞了古代的许多史官,每次读到总是心潮澎湃。史官的传承非常久远,比如后人以“太史”为姓者,以“司马”为姓者,修史到李世民强行观看并修改起居注,史官的精神逐渐消亡。虽然唐后的史家再也没有子墨先生的十之一二,其精神逐渐凋零,幸亏还有一批仁人志士能够勇敢地写下部分历史。然而还有许多历史鲜为人知,或是刻意被掩盖,那些不名的历史,当以不名的名号,重新投入洪流之中,焕发青春。

“不名”之文章,写不名之历史。目前计划有两个板块,“不名文”是那些不太为人所知的书中章节或片段,“不名录”是那些不太为人所知的人物和真实形象与史书记载不一致的地方。

大致如此,希望能写个30年之类的。哈哈

于2016年10月28日复旦南区宿舍中


    关注 何处春江无月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