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礼吴昊:能饮一杯无

 

酒,又名杜康,是中国古代极为流行的饮品。文人墨客们饮酒自娱、流觞曲水、借酒消愁、以酒作诗,总之酒是人们笔下一...








酒,又名杜康,是中国古代极为流行的饮品。文人墨客们饮酒自娱、流觞曲水、借酒消愁、以酒作诗,总之酒是人们笔下一个常见的意象,也因此成就了许多诗人,正如《将进酒》所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酒,分为清酒与浊酒。古代酿酒的工艺不及现在,古人们酿的酒会有许多沉积物,于是人们称上层为清酒,下层为浊酒。酒是用粮食酿成的,粮食在古代不算充足,因而清酒已算是十分贵重了。据说曹操带兵打仗时,曾因粮食不足而发禁酒令,这对“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曹操而言,估计十分难受吧。清酒过于奢侈,很少出现在诗歌中,也就李太白敢这么任性地写“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人“茫然”。

相对于清酒,浊酒显然更受古诗词的青睐,因为浊酒往往暗示着贫困、孤苦、处境凄凉,单“浊”一字便将文人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意给刻画了出来。如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何其的悲哀、苍凉。而范仲淹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又充满了一种乡书不达的无奈与忧愁,于是只好举起酒杯,独自痛饮下这相思的浊酒。

喝酒也要分场合的,毕竟不能像桀那般酒池肉林。那么,古人们究竟是在什么场合、什么心情下喝酒呢?

首先是独处,人们此时必是心有感慨,思绪万千,其中多是排遣愁绪或者思乡怀人:《诗经·卷耳》中写道“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去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呼矣”诗人已经行迈靡靡,中心摇摇了,只能通过饮酒来不永怀,不永伤,足见思念之切了。

范仲淹有词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处。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漂泊游子, 羁旅之人,大概也只能借酒清愁,肝肠寸断了。

饮酒当然也可以自娱。如咱们的诗仙李白,即便身处异乡,也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乘来琥珀光”的豪迈。同时还有陶渊明“引壶觞以自酌,耳丐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高雅情趣,还有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的闲适,还有柳三变“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享受,总之,饮酒作乐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其次在待客,老友相见,不免要寒暄一番,而“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自然是饮酒助兴了,《诗经 湛露》中写湛湛露斯,匪阳不晞 。厌厌夜饮,不醉无归。朋友相聚,一醉方休,当然是再恰当不过了,白居易诗曰“绿蚁新醋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朋友不在身边,但白居易家醅刚酿成,便迫不及待地想与好友共享,其情其义,确实感人肺腑。

再次即送别,古代昔书难达,一次离别估计以后再难会面,于离别之前,必好酒共饮,衷肠互诉。于是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珍重,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有“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的浪漫。“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朋友,在这离别之际,但愿你一帆风顺利,不瑕有害!

最后宴会定是少不了酒的,古代太守欧阳修延客于醉翁亭,品着冽泉香酒,却不胜酒力,颓然乎其中,说出“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名句。而当代我国国宴摆出茅台、五粮液,曾将美国总统尼克松灌醉,差点说出缔结防御性同盟的话,这使得外国人再也不敢小觑了中国的白酒。

当然,酒喝多了对肝不好,且会酒精中毒,这倒令人想到那句“敬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by:1503吴昊

更多精彩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关注 雅礼中学图书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