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

 

一段悲伤的传奇。非人鬼殊途,而是对面不相识,相见不相亲,破镜无法重圆。ps图文无关,真的不是牡丹亭。...

《姑妄听之》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纪晓岚


太白诗曰:“徘徊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此为冶游言也。人家夫妇有暌离阻隔,而日日相见者,则不知是何因果矣。

郭石洲言:中州有李生者,娶妇旬余而母病,夫妇更番守侍,衣不解结者七八月。母殁后,谨守礼法,三载不内宿。后贫甚,同依外家。外家亦仅仅温饱,屋宇无多,扫一室留居。

未匝月,外姑之弟远就馆,送母来依姊。无室可容,乃以母与女共一室,而李生别榻书斋,仅早晚同案食耳。

阅两载,李生入京规进取,外舅亦携家就幕江西。后得信,云妇已卒。李生意气懊丧,益落拓不自存,仍附舟南下觅外舅。外舅已别易主人,随往他所。无所栖托,姑卖字糊口。一日,市中遇雄伟丈夫,取视其字曰:“君书大好。能一岁三四十金,为人书记乎?”李生喜出望外,即同登舟。烟水渺茫,不知何处。至家,供张亦甚盛。及观所属笔札,则绿林豪客也。无可如何,姑且依止。虑有后患,因诡易里籍姓名。

主人性豪侈,声伎满前,不甚避客。每张乐,必召李生。偶见一姬,酷肖其妇,疑为鬼。姬亦时时目李生,似曾相识,然彼此不敢通一语。

盖其外舅江行,适为此盗所劫,见妇有姿首,并掠以去。外舅以为大辱,急市薄槥(音惠,小棺材),诡言女中伤死,伪为哭敛,载以归。妇惮死失身,已充盗后房,故于是相遇。然李生信妇已死,妇又不知李生改姓名,疑为貌似,故两相失。大抵三五日必一见,见惯亦不复相目矣。

如是六七年,一日,主人呼李生曰:“吾事且败,君文士不必与此难。此黄金五十两,君可怀之,藏某处丛荻间,候兵退,速觅渔舟返、此地人皆识君,不虑其不相送也。”语讫,挥手使急去伏匿。未几,闻哄然格斗声。既而闻传呼曰:“盗已全队扬帆去,且籍其金帛妇女。”时已曛黑,火光中窥见诸乐伎皆披发肉袒,反接系颈,以鞭仗驱之行,此姬亦在内,惊怖战栗,使人心恻。

明日,岛上无一人,痴立水次。良久,忽一人棹小舟呼曰:“某先生耶?大王故无恙,且送先生返。”行一日夜,至岸。惧遭物色,乃怀金北归。至则外舅已先返,仍住其家,货所携,渐丰裕。念夫妇至相爱,而结缡十载,始终无一月共枕席。今物力稍充,不忍终以薄槥葬,拟易佳木,且欲一睹其遗骨,亦夙昔之情。外舅力沮不能止,词穷吐实。

急兼程至豫章,冀合乐昌之镜。则所俘乐伎分赏已久,不知流落何所矣。

每回忆六七年中,咫尺千里,辄惘然如失。又回忆被俘时,缧绁鞭笞之状,不知以后摧折,更复若何,又辄肠断也。从此不娶,闻后竟为僧。

戈芥舟前辈曰:“此事竟可作传奇,惜末无结束,与《桃花扇》相等。虽曲终不见,江上峰青,绵邈含情,正在烟波不尽,究未免增人怊怅耳。”

推荐语:忽然特别想推荐一篇鬼故事。于是把床头的《阅微草堂笔记》抽了出来,当年好像是暑假无事,在煞有介事地装腔作势地购买了一本厚厚的英文版《新闻与写作》后,符合自己心意的买了《阅微草堂笔记》,还是在济南的三联书店。那时候那个三联书店还在,屋顶特别高,书架好像能延伸到天上,基本不逛街的我,只要走到那条路,肯定会进那家书店。但是后来那个三联没了。也已忘记那条路是不是叫泉城路。

说回为啥买《阅微草堂笔记》,当然不是电视里被纪晓岚轰炸太多,而是两位名人曾为他站台。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如此评价:《阅微草堂笔记》虽“聊以遣日”之书,而立法甚严,举其体要,则在尚质黜华,追踪晋宋;自序云,“缅昔作者如王仲任应仲远引经据古,博辨宏通,陶渊明刘敬叔刘义庆简淡数言,自然妙远,诚不敢妄拟前修,然大旨期不乖于风教”者,即此之谓。其轨范如是,故与《聊斋》之取法传奇者途径自殊,然较以晋宋人书,则《阅微》又过偏于论议。盖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人心,即与晋宋志怪精神,自然违隔;且末流加厉,易堕为报应因果之谈也。 (在这里也要为鲁迅说一句,曾在各种场合听到各种贬低鲁迅的话,只想说如果认真看看他写的东西,你会发现鲁迅不是教材里的那个板着脸教训你的模样,《故事新编》、《朝花夕拾》、《中国小说史略》,描写他们绍兴的各种文章,真真的好看极了。真的莫要错过,网上就有全集pdf,完全可以找来下载看)张爱玲《谈看书》:譬如小时候爱看《聊斋》,连学它的《夜雨秋灯录》等,都看过好几遍,包括《阅微草堂笔记》,尽管《阅微草堂》的冬烘头脑令人发指。多年不见之后,觉得《聊斋》比较纤巧单薄,不想再看,纯粹记录见闻的《阅微草堂》却看出许多好处来,里面典型十八世纪的道德观,也归之于社会学,本身也有兴趣。纪昀是太平盛世的高官显宦,自然没有《聊斋》的社会意识,有时候有意无意轻描淡写两句,反而收到含蓄的功效,更使异代的读者感到震动。

两位大神为其背书,自然要看。可是后来才发现,《阅微草堂笔记》的好,就是在你懂事之后,随手翻一篇,都可能会遇到一篇打动你的故事。或许不仅是故事,更是活生生的人。

今天和同事看完电影,打车回来,看到一个流浪汉在一个角落里不停地做着点头的动作,一个不太认识路的司机,打电话用河南话问同乡,某某路在哪里。那一刻,之前心中对出租车司机竟然不认识路的“鄙夷+怒火”瞬间消失。不是圣母,就是会很自然地剔除掉一切情绪,一切刻板印象,重新丰富眼前这个人时,会有另外的感受。

就像《阅微草堂笔记》里这篇偶然翻到的故事。夫妻十载,同床共枕不够一个月,初看时觉得真的是那个时代的人,迂腐蠢笨的厉害,正因为之前没时间接触才相见时不认识。正因为太老实,见了,都不敢问一句。就因为太死心眼,最后连一句像样的“章台柳”诗句都留不下。可是看到最后,这样不完美的结局,一个为僧,一个再也不见踪影,才会怅然若失,这个世界破镜重圆有时候的确只是一个童话,“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的结局似乎都会比故事里的这一对更好。

这时候才会发现,开头引用的李太白的诗句是如此应景。“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不知在以后的岁月里,彼此想起时到底是何面目?不知李生每次想起那个错过的时刻,是否捶胸顿足,痛苦不已?最后附赠李白的《相和歌辞 相逢行》二首中的一首。关于章台柳,不妨自己去搜索一下?

附 《相和歌辞 相逢行》
李白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
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怜肠愁欲断,斜日复相催。下车何轻盈,飘然似落梅。
邀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持此道密意,无令旷佳期。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图片为马得先生作品。大家可以去网络购买他的作品集。ps如果觉得我们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也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


    关注 古文观不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