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坝仁波切讲授《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十一)

 

出家人应该做法布施,无量功德,不要以财物布施为主,更不要为了做财施而先聚财,然后再财布施,大可不必。原则上,在家的菩萨应该以财物布施为主,出家的菩萨应该以法布施为主,法布施即讲法。...



世间喧杂 妄称为福 立断此法障

这主要是对出家人和修行的菩萨说的。“喧杂”主要指做生意、做医生、算命算卦之类的。另外,贪图享用荣华富贵等也属于“世间喧杂”。有时人们会说:“这个人的人气很旺,找他的人很多”。或者说:“这个人有福啊,聚集了那么多的人”。对于修佛法的人特别是出家人来说,这些都是修法上最大的障碍。因为忙于世间喧杂之事,修法的时间就少了,所以应立刻断除此障碍。《摩诃般若》里就有关于这方面的教授,善现菩萨问佛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善修治,常乐出家业”。佛陀回答善现说:“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一切生处。恒厌居家,喧杂迫迮,犹如牢狱。常欣佛法,清净出家。寂静无为,如空无碍。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善修治,常乐出家业”。

善现菩萨问世尊:“什么是‘菩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的法,应善修治,恒常中乐于出家,应怎样修这样的法呢?”佛陀回答说:“善现,菩萨摩诃萨无论在何时何地,恒常之中厌烦居家,把在家里面享受的荣华富贵,视为喧杂迫迮犹如监狱一样,感到很难受,很压抑。因此,恒时欣喜佛法而愿意出家,菩萨生起这样的心态,并且在幽静之处,寂静无为地修习佛法,如同虚空无有任何障碍,这就是菩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所以应该善修治,恒常乐于出家事业”。此处把居家和喧杂视为一义,出家与远离喧杂视为一义,为何呢?出家者,为脱离喧杂热闹的世间,而寻找幽静之处的清净修行者。有的人虽得剃度出家,穿上了袈裟,但仍然做生意、算命、行医,做种种与世俗人无有分别的事业,名则是出家,实则是居家。所以出家人应该放下一切修法障碍,远离居家的喧杂,不要将其“妄称为福”。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提出了关于出家人做布施方面的一些教授:“总之,经说在家菩萨应修财施,出家菩萨应行法施”。总体上来说,在家的菩萨应多行财布施,而出家的菩萨则应多做法布施,不应该以财布施为主。这是宗喀巴大师引佛经中的原文。在《菩萨别解脱经》中说:“舍利子,若有在家菩萨,以七珍宝充满殑伽沙数诸佛国土,供养如来应正等觉。舍利子,若有出家菩萨,开示宣说一四句颂,此所生福极多于彼”。意思是在家菩萨以勀伽河(恒河)沙子那样多数目的奇珍异宝充满十方诸佛国佛土,供养如来应正等觉,其功德非常大。但是,如果有出家的菩萨,对众生宣说一个四句的偈颂,比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宣说这样四句偈颂的功德,远远超过在家菩萨以奇珍异宝充满恒河沙数佛的净土来供养如来的功德。因此出家人应该做法布施,无量功德,不要以财物布施为主,更不要为了做财施而先聚财,然后再财布施,大可不必。原则上,在家的菩萨应该以财物布施为主,出家的菩萨应该以法布施为主,法布施即讲法。

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子说:“如来未许出家菩萨修诸财施”。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对此是这样解释的:“此中密意障碍闻等,谓遮出家特集财宝而行布施。若无妨害自善所作,由宿福力多所获得,当行财施”。佛陀不允许出家人做财布施,其密义在于,防止出家人为了做财物布施而到处汇集财宝,而由此浪费利益自他修法的时间。如果家境富贵,所拥有的供养品不是花大量时间特意聚集的,也应该多做些财布施,这是《集学论》中所开许的特殊情况。我们应知道总义与特殊二者的区别。仲敦巴大师从在阿里地区遇到阿底峡尊者后,十二年之久,一直随侍尊者,不离尊者左右,直到尊者圆寂为止。但中间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离开了阿底峡尊者。什么原因呢?为了供养上师。回到家乡向信徒化缘,为阿底峡尊者做一次大供养。除此之外,仲敦巴再未离开过阿底峡尊者,这就是特殊情况。所说总义和特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霞惹瓦大师说:“我不为汝说施功德,我是宣说摄持过患”。出家人非常勤劳地积累财宝,而后再行于布施,这样做会使得净戒产生瑕疵。如果为了做财物布施而耽误修法的话,宁可不做。不能浪费宝贵时间,应该立即断除修法的种种障碍。



点击“阅读原文”,聆听夏坝仁波切讲法录音。


    关注 闻思学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