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艺术,让人成为真正的人

 

文/商山一很早的时候,不知道从哪本书里看到过这样一个论点:艺术让人成为真正的人。当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还...





文/商山



很早的时候,不知道从哪本书里看到过这样一个论点:艺术让人成为真正的人。当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还颇不以为然,以为是某个病入膏肓的文艺癌的自吹自擂罢了,自以为艺术这种东西吧,怎么也不过就是平乏生活的调味剂而已。

直到后来,才从流逝的时间里,慢慢领会出这句话的意义。其实艺术所指,绝非达芬奇的画、贝多芬的音乐这么简单,它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一种超越功利真正坦诚面对大千世界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话,你才算是一个真人。



已故的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就提出过“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完完全全懵懵懂懂,做事情只不过顺着天性和本能,于他而言,做的任何事情没有任何的意义,是自然而然要这样做的,这就是自然境界。除了小孩之外,也有人一辈子都处在这种境界。

随着人的成长,儿童和成人的第一道分水岭,就是自我的觉醒,也就是第一次意识到他自己。自我觉醒之后,还尚未领会到社会的责任,做事情都是为自己做的,这就是功利境界。同样,也有人一辈子都处于这种境界。

等到一个人真正长大,他开始意识到他是活在社会之中,活在各种关系之中,他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到旁人,于是开始领会到做人的责任,这样他就达到了所谓的道德境界。达到道德境界的人,已经算是一个成人了,但还不算一个真人。

只有等到有一天,你突然明白,这世界上,还有许多的事情是道德准则所衡量不了的,在世俗世界之上,还有一个庞大的精神世界,世上除了对与错、善与恶之外,还存在着真和美,你就开始明白天地境界的意义了。不过,虽然大部分人偶尔能够理解这种境界,却只有很少人能够真正活在这种境界之中,况且,能够活在道德境界中的人,都并不是很多的。



我们大多数的平凡人,只不过常常徘徊于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之间,而天地境界,常常只如昙花一现,出现在我们受艺术感染的那一刹那。艺术,做为人类纯真的心灵与真实的自然赤裸相对那一刹那的产物,始终能使人们能够明白,在世俗的樊笼之外,人究竟是什么,世界又究竟是什么。

记得作为商人的马云先生,在论及中国教育的时候,也说过,是艺术教育使一个孩子成为真正的人。纯粹的知识和道德说教,只不过是将孩子培养成不被社会所遗弃的规规矩矩的人,而让这个规规矩矩的人活泼起来的,是艺术教育,音乐锻炼了孩子敏锐的感受力,绘画使得孩子充满想象力。知识追求的是真,道德追求的是善,艺术追求的是美。正是对美的感受,让一个人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所以,今天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本书,《艺术的故事》,英国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所著。许多读过此书的人,都将这本书称为“真正的艺术史”,和许多类型化的教材不一样,贡布里希爵士的这本书,是他敏锐的感受力、纯粹的心灵与艺术世界碰撞的产物,他将艺术比作埋藏在内心的珍珠,这珍珠就积蕴在古往今来所有人类的心灵之中。

对于这本书,豆瓣上有一位读者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述:

从荷马史诗中的克里特岛出发,将尼罗河流域的神迹引向心灵的出埃及记。拜占庭将希腊的美冰封了起来,它像颗睡莲的种子,避过兵戎、骗过时间,沉睡千年。直到乔托丢它入水,古莲在罗马人的热泪中晕开千年的绿意,催开文艺复兴的芳芬。高更的恐惧促使现代艺术越过帕台农神庙的石马,又回到了童年的木马。恐惧让艺术诞生,敬畏让艺术纯粹,疯狂让艺术自由生长,理性让艺术回归。这是一首史诗般的交响,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旅程。

其实追溯我们古老中国的教育史,早在几千年前,礼(社会规则)和乐(艺术)就是不分的,礼无乐则刻板,乐无礼则放荡。我们今天的教育却只重视知识的灌输、道德的钳制,却不懂得,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最终都应该涵养在一颗艺术的心灵之中,所以这本书,我推荐给所有的父母,你们可以将此书当做睡前故事讲给你们的孩子。
本期推荐书籍:《艺术的故事》


作者:贡布里希(英国)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编辑 | 商山
景琦出品,转载请至后台询问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景琦公众号∣有料、有趣、有腔调



长按二维码  关注景琦老师

一起温柔对待这个世界上的人吧


    关注 景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