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有方——科研需要“想好”再“做”》读书笔记之研究生视角解读(1)

 

鸡汤+干货!读完就能毕业系列!科研并不遥远,科研也需技巧。从研究生角度阅读《科研有方——科研需要想好再做》的读书笔记!(1)做科研的准备工作、(2)做科研的思考方法、(3)英文写作经验、(4)科研技巧以及科研工具...



之前说到要做果汁的时候,蛮多同学以为我在开玩笑;现在果汁虽然做出来了,但俗话说的好,社交网络起于约炮、毁于广告。朋友圈里的广告已经够多了,所以从我做起,先承诺绝不以“转发”、“集赞”等方式博取关注和刷屏。。。

你说你一个做果汁的公众号怎么就搞起了科研了呢?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我只能说:无可奉告



蓝后,想起来刚刚开设公众号的时候,有朋友问,可以帮写论文吗?
讲道理,当(bu)然(shi)不可以(敲黑板!)。不过说到写论文,最近正好被安利过一本老板的师兄弟写的书:《科研有方——科研需要“想好”再“做”》,这本书介绍了很多关于做科研与学术论文撰写的姿势。虽然朋友中未来会把科研当作事业的只是少数,但对现在或即将在国内高校读研的同学们来说,不管是以后想做科研与否,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以达到毕业要求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如何敏捷、优雅、尽早地完成科研任务,把论文发表出来,也是值得从本书中学习的一点。于是楼主结合书中内容与自己过去三年里参与学术论文写作的经历,从一个未来可能不会读博的低年级研究生的角度,写了这个读书笔记。

这本书只有短短101页,言简意赅地介绍了作者在科研和写论文方面的技巧,并以学长的身份,给科研道路上的同学们一些建议。作者建议读三遍,第一遍读主要内容,第二遍做笔记,第三遍根据笔记,提炼属于自己的方法。所以对于想省事儿的梨花心的盆友们,读我整理的读书笔记就好了:)

这本书一共四章,前两章从宏观的角度介绍科研的准备工作以及如何进行科研,属于全局上的方法论的探讨;后两章具体地介绍英文论文的写作与科研工具的使用,在具体的操作上给出了很多有用的干货。今天的推送先介绍第一章的内容。

做科研的准备工作

第一章中提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读博。那放在我们这里就可以引申为硕士生/本科生为什么要进行科研。我想大家走到今天这个身份(硕士/博士生)的原因一定各不相似,甚至只是机缘巧合。比如楼主就是在大三Android、web开发写的飞起的时候,随手选了一个科研向的实验室,从此“致远湖边大草坪,一见老板误终身”(划掉)。但无论如何,读研肯定会有所获,最基本的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收获。例如需要一个硕士文凭或转专业来找更好的工作或者落户;通过科研经历与老师的推荐信申请心仪的国外高校;亦或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缓冲,思考人生。这些已经是足够强烈的理由了。然而除了“结果”之外,我们是否能从“过程”中得到更多?例如,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读博的过程,是不断地训练系统思考的过程,每完成一个课题或者一篇论文,就是重复一次这种思考的过程。通过反复的训练,最终使博士成为一个成熟的脑力劳动者。例如在做一个潜在的topic时,是否从类似的文章中找出不同、发现问题、甚至是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又如在论文写作的时候,如何逻辑顺畅地组织全文的结构,而不会让reviewer感到不知所云;甚至是如何制作PPT/slides,准确地向听众传达意思,都需要书中所说的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仅从主观、单方面的角度去思考,而是从客观、多方面、符合逻辑地去思考。而这样的思维方式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也很可能发挥重要。此外,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数学能力、领导团队的能力、以及在实现论文中所可能学到的姿势、使用过的工具,也都是学生在所谓“科研”中可能收获的一笔财富。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教授沈老师说过:“做科研其实培养的是你寻找问题,formulate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的是你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你现在做的东西将来可能不一定用得到,但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跟随你一辈子的。”



另外,从实用主义来说,一些现阶段工业界比较活跃的领域,科研经历也会对找工作有着很大帮助。很多方向,例如人工智能、图像、安全,是直接和相关行业对口的。类似的项目经历也往往是一块制胜的敲门砖(比如我曾因为相似的科研经历顺利得到了MS的实习offer,又如某学长曾因为与百度面试官读过同一篇论文而谈笑风生),以项目为主的实验室也可能接触很多业界的工作。对于我所在的CS而言,“CS”本来就是Computer Science,而不是Computer Coding,除了coding之外,我们同样可以从科研的过程中学到很多。

最后,参与科研肯定是一项挑战。可能需要一个人(不要指望别人能帮你多少)解决很多难题,可能一头雾水找不到idea,可能经过实验否定了自己的假设。这些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却都是对自己人格与性格的锻炼,毕竟未来的路还很长,遇到的坑会更多(梨花心与你们同在)。“我们在生活中常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积极地解决问题才是正道。埋怨别人、消极等待,伤害的只能是自己”。

因此,既然要以一篇论文作为了断,与其敷衍了事,水一篇而没有实质的收获,不如在平衡科研与其他事物的同时,多一点点真诚,从学习的角度出发,完善自己的技能树。有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一棵茂密的树上表面的叶子,却忽略了撑起这些叶子的枝干。(还是少灌一点鸡汤,多写一点干货――请辩证地看到这个问题)

导师的角色

第一章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读博过程中的,导师扮演的角色与和导师沟通的方式。《科研有方》的作者认为:很少有导师能给学生很多以及“有效的”指导。是否有效,取决于想获取什么以及自己是否积极主动。我是非常赞同这一点的,对于导师而言,大多数导师以提供研究方向、研究经验、以及物质支持(实验设备、场地、出国开会经费等)这些方面的帮助为主。同时由于项目、学生数量众多,能给每个学生的“关照”就更少。因此不能指望导师手把手地教你,也不能指望他给你一个一定能做好的课题,或者把论文完全改好发给你。科研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自己的探索。就像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要想解决自己的问题,你只有靠自己的积极和主动。导师的水平基本上确定了一个均值,或是一个范围。大牛的学生的论文不会太差,但也不一定能发顶会。你处于这个范围中的哪个位置,就取决与自己的努力与技巧了。

当然,学生的成功,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探索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无法解决,这个时候就应该多和导师探讨,寻找解决的方案。例如我的导师从事安全相关的多个方向的研究,虽然可能有些方向里的技术细节他并不懂,但是对于看问题的角度、对项目的大局观,是远远高于我们的。他会大致地判断出某个方向好不好做,也可以根据多年的科研经历,帮我分析所做的东西是不是新颖、有影响力。因此每次和导师讨论问题,都有很多收获,会非常期待导师在讨论中突然一拍脑袋:“哎,你看这样可不可以,balabala…”。还有在论文写作的时候,导师能在整体结构、逻辑表述方面给出很多修改意见(学生应该确保没有语病或者拼写错误,检查这些不是导师的责任)。所以,导师的帮助对于研究生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正如我刚进实验室不久时,有一个博士师兄告诉我:“想做出好的文章,还是要看导师能给你多大支持”。导师不仅仅是你的“老板”,更是一种资源,所以我们在和导师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应该保持积极主动,充分地用(bao)好这一资(da)源(tui)。

和导师讨论的技巧

虽然与导师的讨论大多是面对面的或是通过语音/视频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说”就行了。如上面所说,导师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终归是有限的。也许对很多“大老板”的学生而言,一周也不能和导师见几面。那么在讨论研究进度的时候,就更应该把握好这宝贵的时间。即便有很多时间与导师讨论,正确讨论方式也能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甚至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在书中作者也给出了一个具体的规划:

  1. 做好准备工作。首先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和导师讨论什么问题,想从导师那里得到什么答案。把这些问题和思路记录下来,并划清楚思路,不至于东拉西扯。同时适当介绍之前进展与之前讨论的结果,能让导师顺利跟上你的思路。这时就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报告或者PPT,介绍背景、引出问题,通过导师自己的阅读,让他更直观地了解需要套路你的问题
  2. 讨论时把握主题,控制讨论内容。在讨论时,由于本身的问题可能就比较发散,有很多相关的内容,因此问题可能会跑偏,或者纠结于一些不那么紧迫的细节。这时就需要我们根据之前整理的问题来控制讨论的内容,确定某个问题讨论清楚后进入下一个问题,以节省讨论的时间。(我喜欢正事讨论完以后再闲聊。。。)同时还应该及时记录下讨论中一些遗留的问题,过后进一步跟进。
  3. 讨论后更进、总结。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很多需要过后去落实的问题,例如去调研一个idea是否已有related works,或是去进一步落实某个想法的可行性。这就需要讨论时做好记录,讨论后进一步更进,做好总结及时反馈或准备好下一次的讨论。


对我而言,我觉得通过提前制作PPT或简要报告来辅助讨论时一种特别高效的方法。除了当面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通过如skype的远程讨论,提前发送一份PPT,里面介绍背景、说明当前进展、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不仅能让每个参与者都了解这一话题,还能帮助大家跟上思路,避免讨论问题走偏。

为自己制定“培养计划”

这一节主要就是所谓的“鸡汤”了,作者没有介绍科研方法,而是提出要制定“培养计划”的问题,希望引起同学们的重视与思考。

正如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你更关心自己的前途,也没有人比你更应该关心自己的前途。因此没有人会为你代劳来培养自己”。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应该有目的或者目标。目标可以指导我们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式去努力,从而充分地利用时间。这个目标不一定是职业目标,比如当教授或者是职业经理人。也可以是具备某种能力,学会某项技术。正如上面提到了,读研可能有不同的目的,也会有不同的收获。不断地思考自己的目标在哪,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奋斗与进步。

个人觉得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这通常又是一个令人迷茫,需要经历一些人生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所以在我们得到所想之前不妨多付出一些努力,这样在未来某个时刻找到自己答案的时候,能有一身坚硬的铠甲和一个坚强的内心,整装待发。

 祝所有正在经历黑暗,走向光明的人最终将走向光明。



以上为《科研有方》第一章的笔记,下一章介绍如何进行科研,会有更多地干货,近期推出。
任何意见、建议、问题与点评,可以回复公众号哦,下一期推送时顺便解答大家的问题~


    关注 梨花心的朋友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