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 |《十二公民》--是强调,还是反讽?

 

一桩满带争议与疑问的富二代弑父案,一个充满实验意味的虚拟法庭,将一个正处于困惑中的人民检察官与11个毫无联系,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聚在了一起。他们......





一桩满带争议与疑问的富二代弑父案,一个充满实验意味的虚拟法庭,将一个正处于困惑中的人民检察官与11个毫无联系,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聚在了一起。他们...
作为一部翻拍片,它有许多真正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改编。真正与原作,以及俄版日版都不同的本土改编,是“肆无忌惮”。这个改编相当隐晦,但却很关键。

这种并未刻意强调,却从头蔓延到尾的“肆无忌惮”,才是本片最值得关注的本土化质问——权利的边界在哪里?你的权利能否践踏他人的权利?
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
很难说,将翻拍之后的《十二怒汉》定名为《十二公民》,是为了强调,还是为了反讽。“十二怒汉”很精准的概括了这部剧作的核心,就是源于愤怒导致的阶层偏见冲突。但如果徐昂翻拍此片是为了强调“公民”,不是“怒汉”,那么只有一个公民,剩下的都不是。因为除了何冰扮演的8号,其他人并不清楚公民所代表的意义。是的,你有权利,但你也要负责任,要对你运用权利的所作所为负责任。

从开场到结束,除了8号陪审员何冰揭示了自己的检察官身份,体现出他的公民意识从何而来,其他人并没有意识到,如果身为一个公民,你该如何谨慎而坚决的使用你手中的权利,又该如何勇敢而明确的对言行负责。
所以,有人质疑这片子没意义,因为中国并无陪审团制度。我想说的是,其实改变制度,成立陪审团并不难,难的是让参与陪审团的每个人,明白这权利的边界,责任的沉重,以及一个公民应该尊重的程序正义。
同时,它也把中国现有的矛盾直白的搬上了荧屏。
公知、仇富、弱势歧视、地域歧视、唯出生论、孝心绑架、公民意识缺乏,拒不认错……
有人曾经吐槽,“韩国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只有改变电影的国家”。

而现在,电影在努力改变国家。

其实这部片子本身能够上映就能说明一定问题,中国现在慢慢的由结果正确转变为程序正确。
而且中国有着那么一群“吹毛求疵”的人,在各个领域努力作出自己的微小贡献,虽然微小却非常重要,他们的声音不响,不是网红或者大V,走在街上很容易消失,但是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小人物,在慢慢的改变着中国。


    关注 启德宿生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