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半场:时间变成了唯一的刚性资源

 

【导读】缺...



【导读

未来的战场,消费升级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是从消费有形产品到消费无形产品。比如各种服务、娱乐、旅游等等,在这里领域里,空间不再起作用,时间变成了唯一刚性的资源。



一、互联网的边界

我们以前一直以为,互联网是无远弗界的,它在空间上可以无限大,当然这个认知是正确的。第一代互联网的代表google、亚马逊、youtube等等,正是基于互联网的空间、内容无限多的假设建立的,谷歌的英文名本身就表示1后面100个0,谷歌创始人希望,能给用户提供无限的搜索能力。

亚马逊的商业逻辑,也是建立在互联网的空间无限基础之上,他们提出的概念所谓“比特VS原子”,推倒货架,让商品展示的空间有无限多,甚至著名的长尾理论观察的基础就是亚马逊。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个假设错了,理论上互联网依然空间无限、内容无限的世界。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和内容,是需要使用者与其互动才会产生价值的。我们可以认为宇宙是无限大的(当然它实际上也有边界),但是这个无限大的空间对于地球人来说,其实没有啥用,因为以目前的理论来说,你旅行的速度最高也就是光速,你永远都不可能利用这无限的空间。

二、消失的人口红利

有了上面这个比喻,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无限内容的互联网会受到另一个条件的限制,这个条件就是互联网的可用时间。

说到这里,我们以中国为例,因为它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创业最容易的国家,因为它巨大的网民基数,使得你随便做一个商业模式,使用人数都可能超过澳大利亚的人口总和。所以,中国互联网是一直享受人口红利的。

以前,我们的互联网还在普及过程中,网民数是一直在增长的,所以大家感受不到获取用户或者获得用户使用时长有多难。但是从去年开始,各个互联网公司都感受到了获取用户和促进DAU(日活)增长的困难。

2012年,一个APP用户的获取成本平均也就是一毛钱,而现在,垂直类APP激活用户的获取成本已经是几十块钱了。2014年一条创办的时候,就用广点通大量投放广告,据说当时粉丝的获取成本是几毛钱。而现在,公众号粉丝的获取成本大概不会低于5块钱。

2016年,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感受到了流量的压力,不管是视频、电商、游戏、工具,还是直播、社交、新闻,流量都在下降。现在很多公号、APP的量其实都在靠水军的辛勤工作,才保持了数据的增长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很简单,用户不再增长了,而创业公司却在增长,当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每一家的流量都在下降。这就像以前的电视台,电视总用户不变,但是有线电视的频道从10个增加到了200个,自然每一家的收视率都会下降嘛。

三、停滞的总使用时间

其实互联网用户增长停滞,在很多年前就出现了,只不过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这个增长延续了下去。事实是,从2010年起中国互联网的网民总数增长已经不大了,实际增长的,是网民的互联网使用时间。

传统互联网时代,受制于硬件和网络,人每天的上网时间受到限制,而移动互联网和wifi、4G的出现,彻底释放了网民的网络使用时长,这个时候,理论上来说每个网民可以24小时在线。移动互联网这几年的大发展,是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网民人数增长和使用时长增加的基础上的。

但是,这个也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网民总数(用W代替)和网民最高日均上网时间(用T代替)的乘积。

理论上来说,一个网民每天的上网时间上限是24小时,但我们都知道这个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去掉他的睡眠时间,假设网民平均睡眠时间是7小时,那么他的每日最高在线时间就是17小时,但这也不可能,除非在未来我们能发明一醒来就可以跟我们的大脑进行互动的互联网工具和技术。

这个T目前看,主观猜测应该不会超过5小时,下图是2015年12月的人均单日使用手机时长。



四、国民总时间

我们刚才说过,目前互联网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就是网民总数(用W代替)和网民最高日均上网时间(用T代替)的乘积,我们称之为国民总时间GNT,而日均的GNT=W*T,年度GNT=W*T*365,而日GNT是可以略有波动的。

不要小看这个概念,它可以决定和解释互联网下半场的各种商业逻辑。

在未来,中国的网民总数上涨空间不大,日均上网时间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了(除非技术有革命性突破),那么日GNT就是一个可以假定为恒定大小的水池,这个水池每天会换上差不多的容量的新水,所有互联网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只要需要耗费用户时间,就要每天过来从这个水池里取水。

比如说,一到周末,由于户外活动、睡眠时间、商场购物、朋友聚会、娱乐休闲等,挤占了用户上网时间,所以当日的GNT就急剧减小,所以所有公号阅读量在周六日都会下降一半以上,而娱乐类的视频、游戏则会在周六日使用时间上升,大众点评也会迎来使用高峰。

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跑过来取水,水就变成了稀缺资源,由此,就可以推演出未来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变化趋势。

五、以碎片化时间为基础的商业模式越来越有利

日均GNT是个恒定大小的水池,日GNT则略有波动,人均GNT也就是基本不变,那么既然人均网络使用时间是有限的,过去那些大量占用用户时间的商业模式在未来的机会不大,或者说,在未来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属于被淘汰的一类商业模式。

比如像魔兽这一类的大型游戏,需要人的大块时间,我们可以猜测它在未来会逐渐萎缩(这个未来时间,可能是几年或者十几年),最后消失或者成为职业玩家掌握的一种技能。而利用碎片时间娱乐的手游则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

再比如,探索了好多年的在线教育、知识内容,一直没有大行其道,可能就与GNT的使用有关系。比如慕课,一门课要教一个学期,需要 200 个学时,每个学时 50 分钟,这就不符合碎片化的需求。未来的在线教育或者知识内容最大量的应该是可以在15分钟左右就能完成一次学习的内容形式。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GNT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视频形式从长视频向短视频进化,从《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到《PAPI酱》的时长越来越短。

但是现在有一个反例,就是直播,我们知道,直播是大量消耗用户时间的典型模式,为什么还会大行其道呢?

我们来看看映客用户分布: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直播这种陪伴类的服务,需要大量消耗互联网用户时间,最多的用户来自东三省,而上海排在最后一位。这说明,它不是为消费升级服务的,如果未来它产品形态不变,按照GNT的概念,我们不看好它的前途。

六、未来好的产品是节省用户时间而不是消耗用户时间

在过去内容有限而用户有余的互联网模式下,谁能大量消耗用户时间,谁就是赢家。但是在未来,用户时间越来越宝贵,要应付的工作和内容越来越多,一个省时间的产品设计,将更容易获得成功。

从理论上来说,节省用户时间有两种方式:1、形式上节省,2、内容上节省。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互联网2016:流量都去哪儿了》里,曾经写过,节省时间有两种,一种是从内容上节省时间,比如得到的说书,可以让你30分钟知道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一种是从形式上节省时间,比如视频就不如音频节省时间,因为看视频的时候你几乎不能做任何事情,听音频的时候你却可以开车、洗澡、吃饭、蹲厕所都可以。

其他的,比如网络订餐,就是可以节省用户外出吃饭的在途时间,网络地图可以节省用户的行车和寻找道路的时间,今日头条可以节省你搜索新闻的时间。

当然微信是一个例外,因为微信正在走向基础平台的样子,也就是说,未来你几乎所有的网络使用都会基于微信。(来源:小马宋)


    关注 绿公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