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铁人 傲骨迎风雪 高原筑天路

 

访我院优秀校友、中铁十八局集团花久高速公路项目部李士栋经理...

六十余载弦歌不辍
一甲子薪火相传
万余名学子在中国乃至世界
传承着铁道兵精神
不断提升技艺、崇尚科学、探寻真理
心中始终铭记
我们都是
石 铁 人
sirter


有一种高度,它超越雪山;
有一种热度,它永不冰冻。
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多年冻土是雪域高原的考验,然而他们给世界呈现惊人的答卷。“世界高原第一高铁长隧——大坂山隧道”、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隧道——雪山一号隧道”将被永远载入史册。

三载苦鏖战,雪域高原布满了当代铁道兵的艰辛与汗水,李士栋便是亲身参与工程建设的一员。
李士栋


2002年就读于我院测绘工程10241班,2005年毕业后进入中铁十八局三公司。2005年至2009年在福建温福项目部,期间担任隧道架子队技术副队长等职务;2010年李士栋前往青藏高原,担任青海兰新铁路5标大坂山隧道项目部测量队长、安质部长;2012年任青海倒淌河至共和公路工程柳梢沟隧道F标项目经理;2013年至今,他担任花久高速公路HD5标项目经理(负责雪山一号隧道进口)。工作期间李士栋多次荣获中铁十八局三公司的“先进个人”;2015年获得十八局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中国铁建安全管理先进个人”、“青海省安全管理先进个人”。2016年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采访,事迹在央视一套、二套播出。

(建议wifi下观看)
勇于实践,笑对困苦艰难

“谁先迈出实践的第一步,谁就掌握了迈向成功的先机”。这就是李士栋初入工作时的座右铭。2005年8月5日,李士栋到达福建,他的工作历程也就此开始。李士栋说:“当时福建天气特别热,没几天就赶上了台风‘龙王’。说起来是个笑话,我竟然想用绳子把自己捆住,免得被台风吹走。40多度的天气最令人难熬。当时我在测量队做前期复测,爬山涉水成了常态,一天下来脸上都有一层盐。因为南方气温高,穿的少,可是山上杂草树木丛生,身上被划得都是血道道。”高温酷暑,荒山野岭更锤炼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也让他得到了单位的重视与提拔,2010年,李士栋被派往青海门源。福建到青海近4000多米的海拔差距,带来的将是全新的挑战。

雪域高原,勇创世界第一

“走路都困难,怎么干活?”这是李士栋到达青海门源的第一感受。基于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和对挑战自己的勇气,李士栋选择了坚持,他和测量队一起开始了高原生涯。在青海,李士栋第一次看到了30多公分的雪,第一次感受到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温,第一次在被冻住的河面上勘测。严重的缺氧使他在一个月内体重减少了30斤,然而他却坚持了七年。七年之间,李士栋和他的测量队积累了丰富的高寒地区隧道的建设经验,他参与建设了两个“世界第一”的工程。(“世界高原第一高铁长隧——大坂山隧道”、“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隧道——雪山一号隧道”)

“大坂山隧道”全长15918米,位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和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的大坂山中高山区,海拔3000米至4200米,穿越大坂山主峰,是兰新铁路客运专线第一长隧,也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高速铁路隧道。“雪山一号隧道”位于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双洞总长9065米,平均海拔超过4400米,施工最高海拔达4800多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现场高寒缺氧,空气中含氧量仅有平原地区的60%。他和团队采用“混凝土抗冻融”、“三次衬砌”等特殊工艺,成功破解难题,为极端气候条件下我国高原冻土隧道的施工与科研积累了成功经验。

“艰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秉承这种精神,李士栋和万千铁路人在高原筑造了天路,然而英雄的背后也有温情的泪水。李士栋说,就在今年,已经有两位同志因高原反应而辞世。过年不能回家团聚已成常事,陪伴亲人的时间总是过得太快,甚至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万千铁路人,他们是最可敬的人。

十载光阴,难忘母校恩师

毕业已逾十载,回忆起大学生活,李士栋坦言自己当时“太穷”。他清晰地记得一个月生活费只有137块钱,一顿饭不到两块钱。馒头咸菜加开水陪伴他度过了整个大学时光。拮据的生活让他更早的学会了独立,李士栋在饭店当过服务生、在工地做过钢筋工,也做过地籍采图等工作来补贴生活。谈起这些李士栋像是在谈别人的事一样,言语间尽是轻松。因为他明白,那些都只是过往。“恩师”二字常常挂在李士栋嘴边,李士栋说:“李孟山老师是他的专业老师,一直很关心我的成长,毕业时还专门为我安排实习单位;周淑波老师像一位贴心的大姐,嘘寒问暖;由于我是班里唯一一个自学维修测绘仪器的,和测绘仪器室的张继荣老师接触也较多。老师们对我的关心与帮助真是终生难忘啊!”点滴时光,念念不忘。李士栋仍记着当初获得实践操作技能的仪器室,通往宿舍那爬满藤蔓的花廊,晚上在宿舍里听着《晚星婉婷》入眠的时光,还有食堂里的水煎包至今仍另人垂涎。

因为经常加班,李士栋只能腾出深夜的时间来配合我们的采访,他说多年来,熬夜已经成了职业习惯。李士栋说:“大学就是为今后人生储备的阶段,要珍惜在学校的每一天,争取每一次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懂得感恩,为自己步入社会做好准备。人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要勇于挑战,不畏艰难,努力吧!抓住现在你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们将定期推送
石铁人专栏
欢迎大家推荐
你身边的石铁人
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他们的故事




文字:韩嘉敏 刘畅 田蕾

责编:李 娜


    关注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