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除法复习课怎么上?

 

一、学情分析如何设计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复习课?复习课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我想,基于学习者分析而设计的复习课才是真...



○投稿邮箱:shuxuetg@163.com

○邮发代号:4-312

○订阅2017年杂志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中国邮政官微订阅,也可前往当地邮局或登录邮局官网订阅(http://bk.11185.cn)


一、学情分析

如何设计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复习课?复习课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我想,基于学习者分析而设计的复习课才是真实、有效的,我们应该听一听学生的心声。为此,我们对万泉小学三年级(4)班46名学生进行调研。我们主要想了解学生对复习课有哪些印象、期待,以及本单元学生的难点在哪里。

1. 一、二年级是怎么上复习课的

我们了解到,被调查的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是通过做书上“整理与复习”,做试卷,或者教师带领总结易错题等方式上复习课的。追问:这样上复习课有收获吗?学生诚恳地回答:有收获,但是没有意思,得强迫自己听讲。

2. 学生对复习课的期待

有82.2%的学生希望复习课是有趣的,能够在玩中学;有20%的学生希望在复习课中有更大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反映出复习课的问题:枯燥无味、重复练习、没有挑战。当问到“你打算如何复习‘除法’这一单元”时,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通过做易错题的方式去复习。不难看出,学生还是有复习方法的,这也是我们比较认可且传统的一种复习方法。我们还了解到,学生不喜欢看课本,也不知怎么进行自主复习。

3. 除法的难点

我们给出了8道测试题,测试结果如下:
“720÷6=120”这道题的错误率最高,有8人出错,其中有5人在余数的0上出现写错的现象,1人口诀错,1人报错数,1人个位没有写商。可以说,学生除法的算法掌握得很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觉得这节课要调整教学目标,突出几个转变:从重知识到重方法,从重教到重学,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重结论到重发展。

二、实践探索

1. 从重知识到重方法:在读书中体会典型例题的价值

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本单元的每一道例题都是有其特点的。我们设计了“例题梳理”环节,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7道例题作为本节课的研究载体。学生通过初读,读懂每一道例题的内容和方法;再读,读出例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从头到尾对例题的研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读书,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学会分析归纳、整理复习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正确计算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知识由厚(形式)到薄(本质)的过程。

【实践】

活动一:典型例题梳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六单元。

(1)展示典型例题

① 呈现7道例题,明确学习内容

② 交流难度等级,体会排列顺序

小结: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内容,一共有11页。我们只用7道例题就可以代表了,这说明编书的叔叔阿姨在出题时是经过认真考虑的!这7道题是具有代表性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2)典型例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① 聚焦0占位

② 首位不够除,商是两位数

小结:我们发现0在商的中间、末尾出现,或者是在首位隐去,尽管它们的位置是不同的,但道理是相同的!这就再次提醒我们,在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通过研究内在联系,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2. 从重教到重学:借助学习单帮助学生自主复习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但是,我们倡导的自主,绝不能变成自由。这节课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相对不足,对于“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大多不太明了,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为此,我们制作了一张学习单(见下图),通过“想一想,填一填”的方式,让学生将本单元的典型例题填写在学习单中,明确每个例题主要学的是什么,并根据自己的感受为例题标出难度等级。最后,用彩笔标出哪些题在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并写一句话提醒自己,以此完成初读例题的目的。接下来,再次观察这7道例题,思考例题间的区别和联系,反思本质,以此完成再读例题的目的。学习单的最后一栏是留给学生自主出题使用的。
第六单元除法学习单
想一想,填一填:

(1)自主看书P54-P64,将本单元的典型例题填写在下表中。想一想,每个例题主要学的是什么?

(2)根据你的感受为例题标出难度等级。

(3)哪些题在什么地方容易出错,请你用彩笔标一标,写一句话提醒自己。
3. 从重结果到重过程:重温分物的过程,体会算理和算法的一致

在“除法”新课的学习阶段,我们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使学生既能懂算法又能明算理。在复习课上,我们又该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使学生既能复习算法又能复习算理呢?我们设想,借助“旧”竖式这一特殊情境,让学生再一次重温分物的经历,感受算理与算法的一致性。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新”竖式省略的是书写步骤,保留的是分物的道理。

【实践】

活动二:重温分物的过程

1. 出示612÷3=204

(1)出示两种竖式,感受区别和联系
学习建议:

① 借助学过的竖式或学具,你能看懂右边的“旧”竖式吗?

② 可以用你手中的笔圈一圈、连一连,来分一分小方块。

③ 说一说两个竖式的相同和不同。

(2)对比算法,明确算理

(3)全面感受现代竖式的发展历程
小结:是啊,先分百位,再分十位,最后分个位,直到分完为止。掌握了这个道理,所有的除法问题我们就都能解决了。

4. 从重结论到重发展:自主出题,体会本质的延伸

当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后,我们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设计了“自主出题”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初步体会到由7道典型例题所浓缩的这一道例题(算理与算法的统一)并不是我们学习的终点,我们利用这一道例题代表的意义,可以自主地写出许多不同的除法练习题,再次经历学习知识由薄到厚的过程。更为宝贵的是,学生很喜欢这种自主出题的形式,这些计算题显现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加强烈的成功体验。

【实践】

活动三:模仿例题,自主出题

1. 易错题错因分析

2. 自主出题

3. 交流分享

小结:自主出题是巩固所学知识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但光练还不行,我们还要分析错因找到对策。

全班交流。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其实,学习就是要把书由厚读薄,再由薄读厚的过程。看来,你们已经对如何复习有一些想法了。

(摘自《小学数学教师》2015年第3期;题图来自网络)
ID:xxsxjszz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关注 小学数学教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