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非遗保护炼成“广州经验” 全国首本地市非遗保护蓝皮书发布

 

非遗保护的第一个十年,有哪些“广州经验”值得推广呢?...

点击↑「文化广州」即可关注我~
◆  ◆  ◆  ◆  ◆


非遗保护的第一个十年,有哪些“广州经验”值得推广呢?由广州市文广新局主办的《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新书发布暨专家研讨会于12月27日上午在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市文广新局陈春盛副局长到会并讲话,由蓝皮书课题组组长、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对该书进行解读。这是广州市第一本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也是全国首本地市非遗保护蓝皮书

全方位剖析广州非遗十年


广州市自2006年正式启动非遗保护工作,至今刚好走过十年保护历程。《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主编,汇集非遗领域众多专家、学者编撰而成,分为总报告、热点问题、专题研究、国际经验借鉴和广州非遗大事记五大部分

据宋俊华主任介绍,总报告总体回顾了记录了广州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十年历程以及发展现状,总结了广州市非遗保护十年工作的亮点与难点,提出了广州经验与广州模式,详细介绍“广州经验”的形成过程,并就非遗的区域性保护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各分题报告专门针对广州市非遗保护工作中的特色案例、特色经验和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如广州的“文化遗产日”的变迁趋势、“非遗进校园”的广州模式、“生产性保护”的工作实践、“非遗旅游”的广州特色和“非遗保护的社会化运作”等广州经验模式进行专题探讨;该书还以国际视野反观广州非遗保护,对日韩、欧美地区的非遗保护模式、工作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可借鉴的经验和理论;另外还对广州非遗保护十年来的大事进行了梳理,展示了广州非遗保护发展的历程。


该书的数据均来源于广州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工作档案和相关资料,并结合编撰者的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比较研究、图表分析等方式,形成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宋俊华主任表示,该书编撰团队始终坚持学者和非遗保护一线工作者的密切配合的工作方式,撰者及审稿专家均为高校学者、非遗研究专家和非遗保护从业者,他们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为广州非遗十年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深入分析,最终形成兼具客观性与前瞻性的综合研究报告。
 深度解读分享“广州经验”
据了解,2006年以来,广州非遗在工作机制、名录建立、基础设施建设、调查、宣传、传承、教育、研究和推广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并在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中形成了一系列值得称道的“广州经验”(四大亮点)。

首先是夯实基础,非遗保护调查建档是基础,传承发展是本质,自2006年以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迅速建立了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制定了《广州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弘扬岭南文化工作方案》、《广州市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工作方案》等全市性指导文件;


其次是活化利用非遗资源,提高保护传承水平,非遗进校园、非遗旅游、非遗体验、非遗手信、非遗创意等也成为广州市非遗保护工作中的新常态;

然后是重视社会广泛参与,注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保护成效显著,如乞巧节非遗在一区一品的政策引领下,和社会力量的广泛,正在换发新的生命力;再如水族舞等非遗项目在非遗进校园的带领下,已经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地方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


最后是坚持个性,走向区域特色化道路,比如越秀区水上庙会,将广府文化元素与现代广州的珠江夜游相结合,庙会期间专设庙会主题航班,为船上游客提供粤剧、榄雕等传统非遗展示;还有地铁庙会,在地铁公园前站设展览,在一号线开设庙会专列,将广府文化元素通过构建独特的文化场域,融合到社会中,另外还与2015年广州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相结合,产生了一批广味十足、美观实用又可量化生产的非遗创意产品。











左图:市文广新局陈春盛副局长;

右上: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宋俊华主任;

右下:向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等单位的赠书仪式。
 社会共同保护 全民共享成果
“过去的十年是建章立制、打好基础的十年,未来的十年应该是深化广州经验提高保护水平的十年。”在本次蓝皮书发布会上,广州市文广新局陈春盛副局长发表了讲话,介绍了广州市非遗保护第一个十年的成果。十年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广州非遗从无到有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建立了包括、非遗处、非遗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在内的组织体系,启动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制定工作,举行了两次全市非遗普查,认定了五批市级非遗项目和四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并不断健全名录,开展了传承人口述采集和抢救性保护工作,收集与完善了各类档案资料,并编撰出版《广州市非遗志》、《广州市非遗图典》等重要文献成果,建立起一整套基础性保护体系;认定了两批传承基地,并且展示展演非遗进校园、公益培训班、非遗文创等传播举措也越来越扎实与广泛,许多满怀担当的单位于个人更加主动地加入到弘扬非遗的队伍中,正在形成社会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


陈春盛副局长表示,在今年11月举行的全省非遗座谈会上,广州市的非遗工作得到省文化厅的高度评价。如今,非遗的濒危性依然存在,但群众对让非遗回归生活的需求已与日俱增,正如习总书记在文联十大的讲话,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2015年,广州非遗保护工作从“抢救保护、建章立制”的基础工作阶段转入“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纵深发展阶段。陈春盛副局长透露,接下来广州市文广新局将在全市范围内着力于宣传、贯彻落实即将出台的《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进一步推动《广州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弘扬岭南文化工作方案》、《广州市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工作方案》的落实,使广州市非遗人才队伍健全壮大、经费投入稳定规范、场馆建设逐步推进,让非遗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来源:广州市文广新局、大洋网
传播岭南文化 培育文化名城

微信号:wenhuaguangzhou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关注 文化广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