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的来源是两棵树,你知道吗?

 

快点击进去看看吧...



楷树俗称“黄连木”,其木质地柔韧,久藏不腐,亦不暴折;果实椭圆形,红色。相传这种树最早生长在孔子墓旁,树干挺拔,枝繁叶茂,成为众树的榜样。生长在孔子墓上的楷树相传为其弟子子贡所植。子贡奔丧回来后,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年间,这株楷树遭雷火焚死,后人遂将枯干图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贡手植楷”。又在石上建了一座碑亭,取名为“楷亭”。模树,则传说是生长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家、主张“明德慎罚”礼贤下士的周公坟上。由于这两种树因生长在圣贤的墓旁,其形状与质地又为人们所推崇,后来人们就取“楷”和“模”两种树的特征,来代指品格高尚的人,“楷模”一词遂沿用至今。

印象黄连木

文|丁春梅

印象中的黄连木,高大英挺,散布在岛城的街头巷尾、公园山头。盛夏华阴如盖,遮荫降暑;秋叶红黄,奋不顾身的燃烧,平添这一季的温暖与妖娆。土生土长的他,仿佛一位邻家大哥,出入在四季,寻常而亲切。

初闻黄连木这个名字,大概是在十年前的中山公园,第一反应就是那句俗语“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华丽丽地把木本的黄连木和草本的黄连混淆了,当时一度想揪片黄连木的叶子尝一尝是否真的那么苦,最终也没对自己下得去手。后来听说,黄连木的幼叶可以制成茶,名黄连茶,“味苦回甘如橄榄,暑日可清热生津”,甚至可以腌食作菜蔬,轻飘飘地解了当年的困惑,此是后话了。


黄连木让我诧异的一次是在杭州的灵隐寺,寺里有一株300多年的黄连木,标识牌上是这样介绍的:楷模一词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其实“楷”和“模”是两种树名字。楷树,即黄连木,是原产我国的一种落叶大乔木。据古书记载:“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为楷模。”我才知道,原来黄连木还是树中楷模、大有来头:相传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子贡在墓旁“结庐”守墓六年,又把从卫国移来的楷木苗植于墓前。黄连木树干疏而不屈,刚直挺拔,自古就是尊师重教的象征。闲查资料时还发现,有人认为“楷树”的“楷”(jiē)与“楷模”的“楷”(kǎi)是两个同形异音异义词,二者并无意义上的联系,也就是说“楷模”一词的由来与楷树、模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到底哪一种说法更接近真实,恐怕也无从查证,不过,黄连木的别名确实是楷木、楷树。
日常的黄连木,守望在路上、流连在园子里。就像中山公园这座“大观园”,粉墨登场的可不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而是各形植物的春夏秋冬和各色人物的喜怒哀乐,其中有黄连木也有无数个你我他。可能,我会在某一个春天里,捡到掉落树下的一簇黄连木叶芽,红中透着绿,呆萌地笑语着新生的喜悦,猜测是鸟儿采下的,还是风吹落的?也可能,在酷热的夏日午后,我站在黄连木生机勃勃的浓荫里,听小伙伴用无奈的口气说着高兴的事:班里的孩子认植物识虫害成痴成瘾了。而秋天,适合抬起头,仰望黄连木的温暖,湛蓝的天空、深红出浅黄、还有心底说不出的赞叹!高大阳刚的黄连木一重火红、一重橙黄,远远观之,似天边的晚霞,他挥挥苍劲的枝干,朝红透了的果果莞尔一笑,深深浅浅地道一句珍重。好好地告了别,还怕什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过又是一番春夏!冬日里,一场白茫茫的雪,黄连木银装素裹,桀骜的身姿,神似一位昔日老友,冰天雪地间,哪里响起了一句“季子平安否”?空旷的大地真干净啊,是谁打动了你?


打动此心的只能是彼心吧,感同身受是一副慈悲的心肠。古语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可能在造物之初,万物已被赋予了不同的心,有了差异性和独一无二的气质。万物有万心,善感未见得是一件幸事,你我是,黄连木也是,做了几千年的树中楷模,也不知道他是何感想。


    关注 青岛园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