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二)

 

点击上方“水晕樟影”的小蓝字,期待你的关注! 关于读书(二)

中国人读书是多还是少?所有的调查都在感叹中...



点击上方“水晕樟影”的小蓝字,期待你的关注!

关于读书(二)



中国人读书是多还是少?所有的调查都在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理由是人均图书阅读量、报刊杂志的发行量与许多发达国家比,只有人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另外,在许多国家,到处可以看见捧着书报杂志专心阅读的人,而在中国越来越鲜见。我想这样的说法,肯定是有一定的数据支撑和事实依据的,这一点我不质疑。07年本人有幸到美国参观学习,所见的现象也大致如此,在机场候机室、在公园的长椅上,甚至在公车站台上,总会看见捧着书报专心阅读的人,很安静很专注的样子。其实,这样的情景在中国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在我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地,处处都是这样的场景。我记忆中一直留存着这样一幅图画,晨曦初露,在清清的水边,在摇曳的柳枝下,一个白衣少女手捧一本《普希金诗集》,轻轻吟咏着浪漫的诗句。这样的一幅场景,应该是我记忆中最让我心动的场景之一吧。这样的一种留恋肯定是与我青春的情愫有关的,但我想,这种青春的印记,也肯定蕴涵着那个时代的许多特征。那时,一个无锡市有多少个新华书店?现在,连城中心那家唯一的新华书店也开始靠出租店面,多种经营来维持生计。一些个人书摊,也只有靠盗版来赚些黑心钱。那时,全国有多少文学杂志?现在,连《小说月报》都无法靠发行自己养活自己,文学也越来越被边缘化着。这样的现状,肯定有着时代变迁的因素,还牵涉到政治、历史、文化等等众多深层次的课题,这里不便多说。但,中国文化氛围的现实,还是多少在让我们寒心的同时,又感到无奈。



虽然,我们对造成中国人阅读量偏少的深层原因无力也无法去深究,但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多少还是可以从自己的实践中去整理一些个人的看法出来。



首先,关于中国人阅读量少的有关数据也许是不包括在校学生吧,即使包括学生在内,肯定不包括学生使用的教材、练习册等等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对中国人不公平了。学生的学习用书算不算在阅读内涵之内,我想应该是的。我们使用的教材都是经过精雕细琢后的、对各科知识系统化的概括,这样的书籍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这样的阅读和学习对一个人文化素质的构成绝对是关键中的关键。从小学到大学,一个中国人到底用过多少教材,做过多少练习册,如果再加上那些成堆的试卷等等,一个中国人一生花在学习上的用纸量,恐怕不会比任何一个国家少吧。由此,以后谁还说“中国人读书少”,我就跟他急。问题是,一个中国人在学校期间学习那么认真,那么辛苦,那么主动,为什么一出校门,就再也不想多理会一下书籍呢?为什么那么多学生把完成毕业考升学考,当成一种“解放”呢?其实很好理解,当我们“循循善诱”告诉学生,读书是一种争取功名利禄的工具时,这个工具没用了,或者找到了更好的工具,这个工具自然就扔到了一边。当我们想方设法提醒学生,读书是一种身体和精神的“煎熬”、“梅花香自苦寒来”时,少数“香”着的人,就再也没心思去“苦寒”了,大多数没“香”着的人,自然就再也不愿去“苦寒”了。从这一点看,我们当今的教育,虽说不是破坏中国人阅读习惯的“祸根”,大体也算是一个“帮凶”。



其次,有人感叹,中国人要是拿出打麻将时一半的兴趣和精力来看书,那有多好啊?但是反过来问,读书要有打麻将一半的趣味、刺激和跌宕,那有多好啊?这个反问也许永远是不成立的,但多少反映了下了几层意思:第一,读书也可以是一种娱乐,这一点在上文中我大体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赘述。第二,读书是需要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群体交流平台的。人大体是个群居动物,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交流中,才能真正感觉到自我的“真实存在”,人的内心也只有与外界正常互动起来,才是健康而有活力的,读书当然也是如此。但是这种互动是必定要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的,有平等才有独立,有独立才有内心的充实、满足和价值感。也只有有了这种平等的互动,读书才会让人感到有收获、有意义、有趣味的。这一段话说得隐晦了一点,举个例子吧,一个牌局,如果有一个人总是对别人颐指气使,规则由他定,输赢有他定,连谁抓什么牌都由他定,还不允许别人有丝毫的不满,那这牌还打个鸟啊。你厉害、你狠,不跟你玩总可以吧。第三,读书的自由和自由的读书。除了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在一定的法律和道德框架内,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读书与不读书的自由,有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的自由,更有批判和质疑的自由。我这里特别强调“批判的自由”,不是所有的批判都能带来思想的进步,但任何思想的进步都是从批判开始的。读书的自由强调的是一种人身权利,自由的读书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意识,二者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下,即使是打牌也会是一种煎熬,更何况是读书呢。书海浩瀚,风光无限,有几个人呛几口水又如何。游泳池当然安全和清洁,但一个只在游泳池里游过的人,哪里能体验到在大江大河搏击风浪的快乐和情趣。上列三点,我们可以用“快乐读书、平等交流、选择自由”来归纳,这三点似乎与我们教育关系不大,但个人认为,恰恰是这三点,也是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倡导师生的阅读习惯时的关键瓶颈。



第三,回头再说一说当下中国人的阅读问题。学过哲学以后我们都知道,任何现象背后总有其本质的原因存在,学过心理学以后我们知道,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原因支撑。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中国的成年人都不太读书,那么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又在哪里呢?常规的说法是,中国人向来有尊师重教,崇尚学习的传统。其实,只要对中国的教育史、思想文化史有一点了解,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并不然。看看这些流传千古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吧,“书中自由黄金屋”、“一心只读圣贤书”、“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万般皆有品、唯有读书高”,再看看唐太宗大笑着说:“天下英雄尽入吾榖中”。自唐太宗大笑过后,读书在中国,大体也就成了一种工具了,也少有真正的思想家出现。难得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呼唤,但东林党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读书如果总是在“御和愚”的窠臼中折腾,也就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这个话题太深刻,我们暂且把它撇在一边。



倡导读书自然是不错的,特别在当下的中国,在特别浮躁和功利的氛围中,这样一种倡导和努力就显得格外的难能可贵。适当的行政引导也是需要的,但是,行政强制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要知道管出来的“高尚”和“高素质”从来就是不可靠的,甚至是虚假的。一定的功利手段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功利成了一种主要手段,那么最美好的事物也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爱好和习惯是需要培养的,但最有效的培养从来就是因势利导、以人为本的。培养如果没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胸怀,那就早晚会异化成一种“控制”手段。


    关注 水晕樟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