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间隔年回国后,我在上海参加了9场面试

 

再见,「诗和远方」。你好,「眼前的苟且」。...



话1面试官:在旅行时,你一个人运营自己的公众号,应该能胜任新媒体编辑这份工作。

对话2面试官: 你的英文文案水平如何?:呃……面试官: 这样吧,满分10分,给你的中英文文案水平各打个分。:中文7分,英文5分吧。

这是面试一家外资广告公司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士和我的对话。我忘了自己给出的中文文案分数是7还是8了。现在想来,通常8分算「优秀」,如果一个文案自己都认为自己的水平算不上优秀,还怎么说服别人录用你。

对话3面试官: 说说你在新西兰打工时都了解到了什么?换作是我,就会看看有没什么商机,比如猕猴桃都销往哪里。:新西兰是个缺乏劳动力的国家,各国打工旅行者的到来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它还对太平洋的一些岛国,比如瓦努阿图、斐济,开放了特殊的工作签证。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吸引劳力的考虑。我所接触到的当地农业人口年纪都偏大,我猜测年轻人都投入到更高精尖的行业,更多集中在奥克兰,或者去澳大利亚发展。

这次面试的还是文案的职位。对方说他理想中的文案不是简单的文笔好,最重要的是会主动去了解项目背后的各类信息,以准确把握输出信息的角度和获得充足的创作素材。

对话4面试官:你的英文沟通水平如何?:应该没什么问题。面试官:英文文案水平呢?:会比口语差一些,毕竟文案是比沟通更高的要求。

对话5面试官:我不要求应聘者得有什么厉害的履历,关键是这个人是否和我们合拍。我对你简历上旅行的经历还蛮感兴趣的,就让你过来面试了。

对话6面试官:和我说说智利吧。:智利的版图非常狭长。我这次旅行总共两次进出这个国家。第一次只在我落脚南美的第一站圣地亚哥待了三四天,就离开了。第二次是从秘鲁乘巴士入境,先到了最北边的阿里卡,然后……面试官:其实我想问的是,你是不是冲着什么去的南美?比如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人物?:没有。只是觉得那个地方很神秘,很特别。去南美旅行会有种探索和冒险的感觉。面试官:智利有没有什么你印象深刻的人物呢?:呃,好像没有诶。因为只在那儿待了三天就去阿根廷了。面试官:那阿根廷呢?:我去了贝隆夫人陵墓。面试官:有了解其他人吗?有的陵墓安葬着很多人的。:没有。贝隆夫人特别有名。她的陵墓是整个雷科莱塔公墓里绝对的「主角」。进入大门后,只需要顺着人流就能来到她墓前。那是园区里唯一一个摆满鲜花的墓。面试官:你去南美有什么收获吗?:那儿只有智利一个发达国家。除去玻利维亚、秘鲁这些贫穷国家不说,哪怕阿根廷和巴西也充斥着很多社会矛盾,但神奇的是那儿的人们依然过得很快乐、很「放纵」。不像在中国,如果不「奋斗」、「努力」,就是不思进取。里约奥运会巴西被骂惨了,但是别人眼里这个国家再糟糕,我所看到的是,他们每晚还是各种 party、各种疯狂。我觉得这种差异很有趣。

这段对话来自一家我非常心仪的公司对我的第三轮面试。面试官是对方上海分部的创意总监。他问了我很多关于读书和我的间隔年旅行的问题。我猜测他是在已知我非广告或中文专业毕业的前提下,试图挖掘出我其他方面一些「有料」的地方。但是我聊得并不好,我并没有通过旅行的话题展示出我是一个对生活有思考、有洞察的人。

以上是我间隔年后找工作面试时涉及这趟旅行的对话。面试时几次被问到「这趟旅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老实说,真没有什么「最大的收获」啊。但被问得多了,我还是总结出了一套回答——「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后,我不会认为生活必须按照某种轨迹进行,在做决定时会更大胆地听从自己的内心。」

面试的职位都是广告公司文案、或者甲方和文案相关的职位。和9次面试相比,这些内容所占的比重其实很少。面试谈话大部分还是围绕工作职位本身进行。大多数面试官谈及我的旅行,是出于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或者想通过我的回答进一步了解我这个人。

除非是在旅行或英文相关行业求职,通常间隔年的经历并不会成为求职时的加分项 。

我最近见了一个朋友,她有想去新西兰打工旅行的冲动,所以找我聊聊。可惜她想象中 working holiday「改变一个人」的功效并没有在我这儿得到确认,打工的辛苦我倒是没少谈。

现在我已经上班一个多月了,就在这九家当中的一家。

关注阿菜的旅程


    关注 阿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