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宝宝夜醒后父母的回应至关重要!

 

你家宝宝夜间醒来后,你是什么反应呢,是延迟回应或是过度回应?了解这些问题后,对宝宝睡眠很重要哦~...

↗点击上方“好睡宝婴儿睡眠”关注我们


上次我们说到美国内华达大学的Melissa Burnham教授和加州大学Davis分校的Thomas Anders教授对80个宝宝的睡眠做了一项跟踪调查(Burnham et al., 2002),以此来研究宝宝夜醒之后自我安抚的情况,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仔细了解一下这项调查带给我们的答案吧~
他们分别在宝宝1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时候,每次用摄像机记录连续2晚宝宝的睡眠状况。这80个宝宝全部睡小床,有的宝宝自己睡一间房,有的宝宝在父母房间睡。

摄像记录显示,所有的宝宝都会在夜间醒来(有的甚至是数次)。有一些宝宝可以不依靠父母的帮助自己睡回去——我们称这些宝宝为“自我安抚宝宝”。研究者好奇于,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一些宝宝在12个月的时候变成了“自我安抚宝宝”,而另一些则不能。




他们发现:

(1)随着“自我安抚宝宝”的月龄增长,他们在夜间被抱着哄的时间明显减少。

(2)在“自我安抚宝宝”3个月的时候,他们的家长通常在处理他们的夜醒时会等待更长的时间。换句话说,这些“自我安抚宝宝”的家长不会在宝宝的第一声哭泣后就立马安抚宝宝,而即便他们去安抚宝宝,也不会花太长的时间。

(3)“自我安抚宝宝”在12个月的时候,他们更多地处在深睡眠阶段。另外,在这项研究中60%的宝宝显示出随着月龄增长,自我安抚能力的增长。


然而,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另外40%的宝宝随着月龄的增长,自我安抚的能力反而更弱,他们通常在熟睡后才被放在小床上,他们越大却越不愿意睡小床。随着他们发育的逐渐成熟,他们也在逐渐失去自我安抚的能力。

随后,研究者再次对同样的80个宝宝进行了跟踪研究。他们发现,那些在12个月月龄还不能自我安抚入睡的宝宝,在他们2岁时依然不会自我入睡,在4岁时每晚还要至少醒来一次。并且,他们在2-4岁时,每晚还会有一些时间是与父母在大床同睡的。(Gaylor et al., 2005)



可以看出,这项研究指明了婴幼儿自我安抚能力和家长回应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虽然可能不是因果关系)。然而,其他一些研究(Mindell et al., 2006)发现:当父母被教会了一些鼓励宝宝学会自我入睡的基本要点(例如清醒时放床,在宝宝夜醒时等几分钟再回应等),他们的宝宝会睡得更久且醒得更少。这些家长在夜里被宝宝的哭声吵醒后,第一时间不是冲向宝宝去安抚,而是仍然躺在床上,先观察几分钟,内心中可能想着“听起来宝宝不像是饿了,如果给他点儿时间,没准能自己睡回去”(这里所说的给宝宝点时间,在研究中被记录下来的一般也就3分钟左右),这种家长的延迟回应给了宝宝自己尝试自我安抚的机会。

逐渐地,她会发展出自己的一套自我安慰的方法,从而在夜间醒来的时候可以不许需要爸妈的帮助而睡回去。相比较,其他一些家长属于“过度回应派”。他们在宝宝刚发出一点声音,或者开始翻身时就开始安抚,宝宝完全没有任何机会练习自我安抚。如果宝宝长期遭受“过度回应”,那么本来在3个月就具备一定自我安抚能力的宝宝,因为长期没有锻炼巩固的机会,可能会逐渐丧失这种能力。
                                                    ▼
总的来说,父母在夜间如何回应宝宝的哭闹很大程度上形塑了宝宝的睡眠习惯以及他们对于夜间安抚的需求。
最后,熊丸子妈妈跟大家分享了她关于宝宝夜醒后问题的经验。她说,无论是我在查阅关于婴幼儿自我安抚的文献,还是我自己帮众多妈妈解决宝宝睡眠问题的过程,都使我相信,给予足够的锻炼机会,任何宝宝都可以拥有自我安抚能力,从而自我入睡。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从3个月大开始,越早越好。在我们家,每一天我通过生活点滴给熊丸子锻炼这种技能,在他哭时忍住自己想要冲过去帮助他的心情,我想帮助他明白:是什么让他感到不满意/不舒服,并且给他机会自己化解这些情绪并自我安慰,同时我也会让他知道如果他需要我帮助,我就在这里。我相信,这种对他自我安抚能力的锻炼,提升了他的安全感,也提升了他和我之前的亲密关系。也正是有这个自我安抚能力的基础,熊丸子建立了非常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睡眠习惯。

记住,请从自我安抚开始,相信他,给他自由,让TA尝试从“自己入睡”这件小事开始掌握情绪,解决问题。这才是真实的世界,这才是完整的人生。
如果你在宝宝睡眠方面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如何帮助宝宝睡够睡好,请持续关注我们。这里有口口相传的经验,对大样本的观察,前沿的研究成果,更有对这些经验,观察,成果的提炼,糅合,批判,与反思。

同时,我们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睡眠咨询订制服务,帮助你和宝宝同时获得健康充足的睡眠。关注“好睡宝婴儿睡眠”公众号,明天继续分享。

【各位宝爸宝妈如有问题想要咨询专家,请根据下方提示移步“分答”】



 参考文献:

Anders TF, Halpern LF, Hua J. 1992.  Sleeping through the night: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Pediatrics 90(4): 554-560.

Burnham MM, Goodlin-Jones BL, Gaylor EE, Anders TF. 2002. Nighttime sleep-wake patterns and self-soothing from birth to one year of age: a longitudinal intervention stud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3(6): 713-725.

Gaylor EE, Burnham MM, Goodlin-Jones BL, Anders TF. 2005. A longitudinal follow-up study of young children’s sleep patterns using a development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Behavioral Sleep Medicine 3(1): 44-61.

Goodlin-Jones BL, Burnham MM, Gaylor EE, Anders TF. 2001. Night waking, sleep-wake organization, and self-soothing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 22(4): 226-233.

Mindell JA, Kuhn B, Lewin DS, Meltzer LJ, Sadeh A. 2006.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bedtime problems and night wakings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Sleep 29(10): 1263-1276.


Enjoy Our Dreams

专业婴幼儿睡眠服务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关注 好睡宝婴儿睡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