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嘉毅:一篇小红书笔记,能不能影响一个时代?

 

今天,我们来讲讲这个有点不一样的男生。...







再过一个小时,戏剧Sleep No More就要在上海开演了。不过,早几个月,你可能就已经被这个“全球最火的浸没式戏剧”刷过一波屏。

一周前,小红书用户魏嘉毅发布长笔记:说自己是全球头300个看到Sleep No More上海场的观众之一,除了制作方之外,他也基本算得上全中国最了解Sleep No More上海场的人。

正是这条笔记引发了我们的好奇:魏嘉毅是谁?



介绍过小红书那么多妹子,今天来讲讲这个有点不一样的男生。

魏嘉毅生于90年,卷发,眉目清秀,见过他的人都说,气质有点像黄磊。

他在小红书上的简介是:超爱进剧场。

几个月前,正是这个90后男生,引爆了Sleep No More上海场的话题。戏剧本是一个极为小众的领域,但他写的一篇对Sleep No More的介绍,竟被疯转到阅读量瞬间蹿上10w+,并直接导致了订票网站的瘫痪。



就是这篇,看看你当时有没有转过。
魏嘉毅对戏剧的爱好已经出了名。今年的乌镇戏剧节上,主办方用话筒喊了“魏嘉毅”的名字,把他叫到台上,对黄磊介绍说:“就是他。”黄磊回之以笑:“我每天都看你写的订阅号,不骗你,你看我关注了好久,连红点都没有。”

每逢这种时刻,魏嘉毅都会有点儿恍惚:他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

他说:“我要好好回忆一下,因为好像从来没有完完整整地讲过这个故事。”



黄磊说:我一直在看你的订阅号。
魏嘉毅和戏剧的缘分,一直不远不近。

小学时他被选去少年宫学习戏剧表演,和胡歌是同一个启蒙老师。


嗯,他和你们爱的宗主是同一个启蒙老师。
他平时上课,放学后排练,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魏嘉毅考进了上中——这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之一,课业压力陡然变大,家里人说:要不先把兴趣班停了,集中精力好好学习吧。

于是他暂时远离了戏剧,埋头读书。三年后参加高考,被复旦录取。

在大学里,魏嘉毅开始展现出离经叛道的本性:他没花太多心思在学习上,反而热衷于参加剧社,组建乐队,这些活动占据掉了他一大半的精力。





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大三时在剧社排练的《暗恋桃花源》,这是话剧导演赖声川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场戏他排练了7个月,到正式演出时,学生剧场座无虚席,连走道上都站满了人。

最后,他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谢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在告别自己人生中第一个无忧无虑的,灵魂与戏剧交融的黄金时代。

到了大四,魏嘉毅像常人那样实习、找工作。他和戏剧的距离,变得渐渐远了。


当年学生剧社《暗恋桃花源》的海报。
在2014年夏天,魏嘉毅毕业满两年时,第一份工作也做到了瓶颈期,他正在考虑跳槽。朋友无意中的一句话被他听进去了:既然你那么喜欢看戏,不如考虑做这个?

可是他一不是科班出身,二没有业内资源。要切入这个专业且小众的领域,看似是天方夜谭。

在那一刻,魏嘉毅展现出了惊人的行动力:他取了6000块,几乎是自己四分之三的存款——买了20张话剧票——决定从看剧、写剧评开始。

一开始写剧评,颇为痛苦:这意味着他不能仅仅沉浸于戏剧带来的感性体验,还要从理性上去拆解、去分析、去鉴赏:一个概念吃不准,往往要翻十几篇论文才能确定。

两个月后,在上话的一次讲座中,他被宣传总监认了出来:“你是不是前两周写文章批评我们新剧的那个人?”

魏嘉毅一惊,这个粉丝刚刚过千的订阅号,怎么就被人发现了?他连连道歉。那个人反而笑了:“没事,写剧评嘛,就要公平公正。你那篇文章我们剧组每个人都看了好多遍,挺不错的。”
2014年10月,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开幕。

魏嘉毅去拜托了一位做记者的朋友:能不能帮我搞张媒体证?我想去戏剧节采访报道。作为回报,稿子发给你们,一分报酬也不要。

在戏剧节,他约到了赖声川的专访。从小崇拜的导师就在眼前,魏嘉毅激动得有点打哆嗦,他不记得自己一开始问了哪些问题,只记得导演回复时轻描淡写,气氛冷淡。

他觉得这样问效果不好,心里着急,索性脱口问出了心中的困惑:导演,这部剧的某些细节里,你是不是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影响?

听到这个问题,导演的眼睛亮起来了。他们长聊了许久,最后赖声川同意,12月会去魏嘉毅的母校复旦办一次讲座。


知名导演赖声川。
就这样,一转眼两年过去了。

两年前,朋友无心中对他说:去做戏剧吧。那个时候,魏嘉毅只有满腔热忱,但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去。

两年后,他的梦想和使命,正在渐渐明确:他想做一个沟通戏剧和公众的桥梁,他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好戏。

“很多朋友劝我,戏剧还太小众了,为什么不等这个市场成熟一点,大众一点,再进入呢?我说,总要有人先走第一步吧。走第一步的人,为什么不是我呢?”

“我热爱戏剧,没有特别复杂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行业具有一种难得的纯净,它非常类似于乌托邦:在这里,人人都敬重艺术,敬重美,即使在某些时候,它们与商业背道而驰。”

今年10月,魏嘉毅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玩小红书。他说,自己下载小红书之后,玩了一会儿,大喜过望:“我在小红书上看到了许多潜在的戏剧爱好者。我相信,一切对美、对生活有热烈追求的人,一定也会被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所吸引。”

他写下了在小红书的第一篇笔记:《十一月上海/北京戏剧推荐》。

第一篇笔记收获了51次赞,26次收藏。它在小红书并不算火,就像看戏之于整个社会,仍是小众的爱好。但有一个事实是,自它出现之后,与戏剧相关的笔记越来越多。

就像一叶扁舟出航,驶向前途未卜的大海。尽管最初没有人相信,但魏嘉毅的这条小船,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航线。

魏嘉毅的第一篇小红书笔记。
如前文所述,2014年12月,赖声川应魏嘉毅之邀,去他的母校复旦大学开了一场讲座。

魏嘉毅是那场讲座的主持。

站在导演身边,面对满座的学弟学妹时,他一瞬间有点儿恍惚。

他想起大三时排练了7个月的《暗恋桃花源》,在谢幕的掌声中,他也面向满座的观众,有一个念头流转而过:如果能见到导演就好了……可是他只能想想罢了。

3年过去了,底下坐着的那些年轻人,会不会也曾怀抱这个想法?如今,他们终于不再是“只能想想罢了”。

想到这一点,他心潮澎湃:

“我从未如此强烈地有一种‘时代感’,我感到自己被这个时代包裹着前行,我感到有什么宏大的东西被我影响了——我说不上来那具体是什么,但是我知道,我一定影响了什么。这就是我倍感骄傲的地方。”


魏嘉毅对谈赖声川。
你可能会喜欢的笔记:
小红书女神BeanBean的“终极买家秀”:每一张都像时尚大片


她将艺术和时尚融会贯通,写出了一篇篇有灵性的小红书笔记
啊,你看到这里啦。

小红书成长笔记里,有这个星球上最有趣、最会生活的人。如果你也相信,有趣和美可以拥抱时光,那么你来对地方了。

从一支唇膏的明艳,到全世界的流浪。请关注我们,陪伴小红书一起成长吧。



    关注 小红书成长笔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