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看论语(五)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前面有子说孝悌,讲孝悌是君子立身之本。这里孔子说孝悌,进一步阐释孝悌为何是君子立身之本。

这几句话被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演绎成儿童启蒙教材《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风行一时,跻身于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南宋经史学者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南北朝时期梁朝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北宋时期成书的《百家姓》),成为又一部流传甚广的儿童启蒙书。

这几句话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

孝悌,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人之初性本善,百善孝为先,是一切美德的基础。

谨信,是个人修养第一步。谨,是言语谨慎,《说文解字》解释作“慎”,乃严整自饬之意,谨,从言从堇。言易伤人贾祸,说话不注意往往祸从口出,为最宜慎重者,谨首先要注意言辞,故从言。堇为黄色黏土,其质甚细密,喻言思缜密,故从堇声。信,从人从言,《说文解字》解释“诚”也。人说的话叫信,也就是说话算数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信,真实不虚。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力求真实,抛开浮华装饰。《弟子规》上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就是最好的注解。

爱众,这已经是推己及人,也就是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爱心由个人向他人广泛推广开来,就已经接近仁了,所以下一步就是“亲仁”。



以上说的都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我们经常说德才兼备,德是在才的前面,一个人首先要学会做人,修养德行,端正思想,然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论语》第一节,第一个字就是“学”,但是在这里,学文排在了最后。这到底怎么回事?

其实很简单,“学”和“学文”不是同一个概念,“学”的内涵要比“学文”大。其实在前面这些词,都可以用“学”来概括:学孝悌——学谨信——学爱众——学亲仁——学文,这都是需要“学而时习之”的内容。

文是什么?

《说文解字》道:“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这里说的文就是字。

很明显孔子所说的“文”不只是认字,不是说一个人有了接近于“仁”的境界,才可以去认字。



那么,孔子的“文”到底有哪些含义呢?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屡次提到文。《论语·公冶长》一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在这里孔子很好的对“文”进行了解读,“文”就是努力上进,谦虚好学。孔圉被卫国国君赐予“文公”的谥号,孔子认为孔圉得到这样一个很高的评价还是名副其实的。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孔子把“文”“质”相对起来,“质”指人的最朴素的本质,不加任何修饰,“文”则侧重于修饰,外在修养的礼仪。人不能只按照本能表现,也不能过分矫饰,“文质彬彬”,既真诚朴实又有礼有节,这才算是君子。

这一节孔子讲做人首重德,再去学习文化礼仪,有德有识,才是完美的人。



———————————————————————————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它能穿越时空,突破有限,改变人生的宽度和质量;它可以带你驰骋于古今中外,欣赏奇异的风景名胜,为生命赋予更深广的意义。它就是——书。相依最美是读书。请关注微信公众号hyks66,和慧眼一起来读书吧!

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欢迎分享、转发。图片来自网络。点击下面二维码,更多精彩文章,尽在慧眼看书吧!


    关注 慧眼看书8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