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个精灵曾经走进的梦

 

不慌不乱地做好手头的事,完成每一件要完成的任务。慢慢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管是孤身穿越广袤荒原,还是光脚走在安静的海边。...

* 艺典典永远是你了解原创设计的第一窗口
不慌不乱地做好手头的事

完成每一件要完成的任务

慢慢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不管是孤身穿越广袤荒原

还是光脚走在安静地海边
 | 李一迪

编辑|忱泽

图片|吴洋老师提供

淡然而遇

放在我对面的是一套外文读物,看上去像是旅游指南,封面上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的照片赫然醒目,吸引我目光的倒是每一本上一个个不同的精灵,狼、鼠、蚁、雀还有猫,似乎在诉说、在思考、在探究,作者的署名是:羊子。

现在“羊子”就坐在我的对面,她是我迄今为止见过最随性、洒脱的女人。她的日子过成了所有女生心目中理想的样子:淡然而遇,随心而行…….

“为什么不用真名?”我问道,我知道她的名字叫吴洋。“也许当初只是想画着玩儿吧,也许还有点不自信”。在她轻描淡写的声音背后,我看出对于一个名牌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出身的她,画这样的卡通读物中间包含的些许尴尬。
随心而行

2002年,再次辞去教师工作的她。在怀孕期间,开始了自由创作,绘制了一套六册以北京古迹为主的绘本。分别是:《璨若烟花》、《魂游故宫》、《灵与陵》、《谁来陪我走长城》、《天子问天》、《一个女人的行宫》。每本书有80张手绘的画面,并自己完成了文字部份。她试图以全新的方式、以一个童心未泯的北京人的角度,图说不一样的圆明园、故宫、十三陵、长城、天坛和颐和园。不同以往枯燥的文字介绍,带有她染织服装专业的深深印记,书中的每一页都试图用独特的视角,像孩童一般无忧无虑地畅游在故乡文化之中。有着多年国外生活经历的她,思维更加的扩散,她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切身去感受,将自己化身精灵去诉说。


凭借自己超强的自律,从开始到完成,花了三年的时间,初心是把这套绘本当做礼物送给两个女儿。令人惊喜的是,在之后的时间中,这套书竟成为她们以及她们同学了解中国很重要的途径。

这套书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英文和法文,并参展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和波隆那插画展。很荣幸的被当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品书赠予住在奥运村的来宾,得到了许多外宾的好评和反馈。但时至今日没有发行中文版,这成为了吴洋心中很大的遗憾。
刚刚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新年的画展中也有吴洋的身影,问她,她只是说“瞎折腾”。她是典型的行动派,拥有绝对的执行力,我觉得,她就是万能的代名词。有什么困难,只要像大雄一样大叫一声“哆唻A梦”喊一声“吴洋”,就会很安心。

每次见到她,她总是元气十足,有用不完的精力。为此,还特地向她讨教了是怎样让自己保持活力的方法。她的回答竟然是:“充电呀,给自己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安静下来享受和玩味孤独,静寂,这就是我充电的方法。”出来之后,又是精力充沛的。

多年旅居国外的她,一直没有停止自己创作的步伐。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的新作品完成,国内国外许多艺术展览都会留有她的身影。在她的油画,装置作品中大多是石头与花布的包裹,覆盖和缠绕。只是再也没有像十年前那套精美绘本的影子出现。
念念不忘

“十年,兜兜转转,心中还是有些遗憾。”吴洋面对外文版的画册喃喃地说。

相对于任何一件事情,“十年”都是一个怎么也绕不开的仪式感。十年间,她不停地飞来飞去,参展各种自己的新作品。十年间,女儿也在渐渐地长成大姑娘。

十年……

但,她还是不忘初心的期望绘本的中文版能够出版。可以让更多的人读到她内心深处看到的那个“视界”,那精灵曾经走进的历史。
吴洋
1


1962年生于北京。十五岁开始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19岁开始的第一个工作是在北京第二印染厂设计室设计花布,从此与花布结缘。在日后的艺术生涯中始终保留着这一份浓浓的“花布情结”。
2
1985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读研究生,1989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工艺美院染织系任教。
3
1991年,在工作三年后辞职赴英国留学,在Kingston 大学主修时装设计。先后在多家英国时装公司任兼职和专职设计师。并担任时装杂志的海外记者。
4
1995年回国从事服装设计和服装公司的管理工作。
5
1999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重新执教。教学的同时创作完成了6册绘本,用3种文字发行到海外。
6
2006年移居加拿大,在加拿大期间创作了大量油画作品并活跃在加拿大艺术家的各种展会上,多次获得加拿大艺术家协会和温哥华华人艺术家协会颁发的艺术创作年度大奖和优秀奖。
END


    关注 艺典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