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父辈们讲陈家镇过去的故事(2)——翩翩芦苇情

 

生在陈家镇,对这里的一寸一土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翩翩芦苇情》

作者:沈鸿杰

插图:网    络

编辑:RogerC




生在陈家镇,

对这里的一寸一土

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孩提时代,我们常去海边看日出,在田埂上玩耍,到民沟里游泳。这里有我快乐的童年,至今在我的记忆里,曾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记得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初,我们陈家镇还是很穷的。这里远离县城,交通极不方便,很多孩子甚至连洋喇叭是什么玩具也没见过。但是我们有的是芦苇,只要摘下一段嫩芦苇,掏空了做成芦笛就可以放在嘴里吹。
或者顺手摘一片芦叶,卷起来,就成了一只漂亮的小喇叭,那声一只四角转铃,拿一根芦杆顶着,擎着它迎着风在草地上奔跑,转铃就会伴着呜呜的响声转个不停。
要说做芦叶船,那可是孩子们的拿手好戏,两头尖尖的,中间再加一张风帆,放在池塘里,微风一吹,嗖嗖地行驶,小伙伴们就会拍着手,追着闹着,看谁的帆船先到彼岸。
要是到了冬天,便用芦杆制作风筝,用纸糊好,尾巴上插一枝芦花,放起风筝来,我们都管它叫芦花鹞。

芦苇不仅仅让我们的童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欢笑,而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生活艰苦的年代,芦苇对老百姓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端午节到了,我们就到芦苇荡里摘芦叶,那个认真样子不亚于茶农采茶叶般讲究,一定要挑芦杆顶部才长出来的两三张嫩叶。用这样的纯净鲜嫩的芦叶包裹的粽子,吃起来的味道真是清香四溢,软糯上口。
秋天来了,芦苇抽穗了,我们就把秀齐而没有开花的芦花摘下来,晒干后,扎成扫帚,不但自家用,还送给城里的亲戚。

冬天要是兴修水利,开河挖塘,埋在淤泥里的芦根,又白又嫩,脆脆的,那滋味真是美极了,完全可以和甘蔗媲美。
总之,村子里每家每户用来晒东西的帘子、芦席、扫垃圾用的畚箕,直至冬天御寒的芦花靴,包括院外打的篱笆墙,都离不开芦苇,就是储藏粮食用的囤,全是用芦苇制成的。
昔日陈家镇,遍地是芦苇,海鸟和野兔在此栖息、繁衍,和人类和谐相处。潮起潮落,星转斗移,淤泥在海浪的冲击下,慢慢堆积成陆,滩涂向外延伸,没有芦苇的地方就成了沼泽地,低洼处自然形成陆,滩涂向外延伸,没有芦苇的地方就成了沼泽地,低洼处自然形成了弯弯曲曲的河槽,潮涨时,灌满了海水,潮退后,海水从上游往下流。在茂密的芦苇丛,不时有海鸟扑打翅膀起降的声音,偶尔也会撞见野兔觅食时乱窜的场景,河滩的两边,不时有螃蜞,小沙蟹出没洞穴,看到行人走过如临大敌。还有一种叫跳跳鱼的小东西,俗称潭河鳅,属两栖鱼类,它们甩动着尾巴,动作很敏捷,只要你一靠近它,早已逃得无影无踪。要说最厉害的那就是大青蟹,平常深居在泥潭中,芦根下,不易捕捉,但大青蟹肉味鲜美,蟹黄红中带金,绝对是下酒的美味佳肴。



置身于芦苇丛中犹如进入了原始森林,头顶上芦花摇曳,遮住了蔚蓝的天空,阳光从芦苇的缝隙中穿进来,像一条条金线在舞动。芦叶拂面,那晶莹的露珠给人清心舒神。触景生情,不由得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美,芦苇真是太伟大了!虽然它极普通,但依靠万众一心的力量,坚韧不拔的气质,狂风在它面前止步,海浪在它面前退却。它用宽广的胸怀,留下泥沙,驱赶着海洋,一寸一寸地为人类争得生存之地。

如今的东滩陈家镇,已今非昔比,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早已被万顷良田所取代。这里已成为崇明开发的一块热土。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建设,裕安现代化生活社区一片片地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商务广场、别墅区、五星级宾馆、优质学校、智慧岛、主题公园等重大项目相继建设。相比十年前,这里交通更便捷,雄伟壮观的长江大桥横跨在长兴岛与崇明岛之间,而规划中的轨道交通“崇明线”将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光!

相信要不了多久,一座低碳、生态、宜居、和谐的现代化的新城镇将在这里崛起。
推荐阅读
听父辈们讲陈家镇过去的故事(1)——赶海往事

现场照片 | 陈家镇重大项目建设进行时(上篇)

现场照片 | 陈家镇重大项目建设进行时(中篇)

游记 | 今天的东滩陈家镇,不虚此行!

教育 | 东滩跑团——奔跑,遇见更好的自己

便民 | 快速剥出完整“糖炒栗子”,只用两秒

健康 | 各科医生从来不做的事情,因为他们知道:危害太大了!

《看东滩》恭祝各位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关注 看东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