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儿时春节前农村赶大集么?

 

你还记得儿时的农村大集么?...



一眨眼,春节越来越近了。

赶集在农村,越是靠近年越是热闹。小时候,我见过的最大的世面就是乡村的集市了。逢了集日的那天,天麻麻亮,人们就早早地起床了,匆匆地吃过早饭,换上整齐一点的衣服,把舍不得吃的鸡蛋什么的,装在竹篮里,再三五成群地去赶集。一路上,老老少少的,络绎不绝。四面八方的人流向一个地方汇集,最终汇集成一条嘈杂,欢乐的人流。



有一种活动叫赶集,每逢集市的时候,人们都会去集市上转一圈,看看有没有自己要买的东西,有的不买东西但是逛一圈,感受一下赶集的那种热闹,这种热闹只有在农村才能遇见。



在回忆的影像里,热闹的集市,熙来攘往的人群还有那些喷着粗气的车子和玲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的各色货物,在乡间空旷一隅热闹成一番景象。商贩们早早就用棉袄棉靴武装好自己,站在寒冷中,响亮的吆喝此起彼伏,等待着自己的客户,林林总总的商品摆放在临时货架上,无论是吃食还是衣袜鞋帽、锅碗瓢盆都和主人一样,希望自己能惹火光顾者的眼睛。商贩们大多都是两三个人,夫妻档或者亲子档,一个照看摊位招徕顾客,一个讨价还价卖货收钱。



集市(赶集)自古由来已久,每个地方的集市代表着当地的一种特有文化,人们的生活习惯在集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集市也算是每个地方保留下来的一种习俗传承,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



每到逢集的日子天还没大亮,远处大大小小的商贩们便把自家的东西运到集市上占地摆放,集市上什么都卖,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有卖衣服的、卖鞋的、卖洗化用品的、卖粮油的、卖农具的、卖水果点心的、卖零食的、还有牲畜交易等等,大到衣服、生活用具,小到鞋垫、一针一线,应有尽有,完全可以PK现在的百货超市。



儿时大集对孩子们最有诱惑力,那时每逢大集孩子们都会突然变得十分乖巧听话,一大早就起床穿好衣服,承诺自己啥都不要,就是央求父母或者是外婆奶奶带自己去集市上溜一圈。



孩子们眼睛里出现的什么东西都是新鲜的,也许买不买东西不重要,为的是去感受那种人来人往的热闹。当然,大人们总舍不得让孩子失望而归,牵回来时小手里总会紧紧地攥着一点东西,糖果点心玩具,总会有一样。想象着孩子们手里举着一根大棉花糖或者红红的糖葫芦,一口接一口地舔着,与门口的小伙伴一起分享,得意洋洋的小模样真是可爱极了。



男人们来赶集买东西的少,他们倾向于买些地里用的家伙什儿,那是他们的专业领域。


农村的市集不是按周末,而是按阴历固定日期算,一般位于的镇上,或者是临近公路,交通比较便利相对比较发达的村落,每月逢几便是“集”,也就是每月尾数一样的那几天来算,如逢二、六会,就是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初六、十六、二十六有集会。逢 “集”,乡亲们有的骑着脚踏三轮车、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步行,三五成群,结伴去市集上买东西叫“赶集”。



而锅碗瓢盆等更大的范围则是女人们的天下。女人们赶集想的最多的一般都是给家人买些什么:给公婆买双厚底棉鞋,给孩子买点小零食,再买点新鲜鱼肉改善一下家庭生活,很少给自己考虑什么。





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动着花花绿绿的色彩,农村大集总是给人热闹踏实的感觉,在外归来的游子再次踏上大集的土地,会惊讶地发现,这里有着太多太多儿时的记忆:糖瓜、牛皮糖,果丹皮、刚出锅的油炸糕和油条,手工豆腐一定要配上现磨的辣椒酱才有味道。






又白又胖的糖瓜,裹着白芝麻外衣,一口下去,粘牙又香甜。牛皮糖,现切现称,带着桂花的香味,一口一小块,一斤可以吃好久。油炸糕、油条和葱油饼应该趁热吃,一捞出锅,快刀斩断,过称装袋,双手捧着,凑近嘴边,一口下去,满嘴都是葱油的香味,回味无穷。





还记得走街串巷的豆腐小贩吗?村民总喜欢用自家豆子换块热浆豆腐,配上自家香菜青椒酱油,就是一道老少皆宜的清欢美味。



熟食区的猪肘子、大鸡排和羊杂汤鲜香冲鼻,百米之外就勾着我们趋趋向前,近处一闻更是走不动步子了,那种大热锅的白色蒸汽蒙住了眼睛,只剩下它散发的味道密布了整个天地。





有的馋来赶集,冻得不想走了,在熟食摊子上拽个马扎,一屁股坐下来,跟老板说要一碗羊杂汤,加葱加香菜,再捏上一撮胡椒面,滴两滴鲜亮的辣椒油,淋一圈米醋,喝一口从舌尖熨帖到肚子,温暖了整个胸口,一大海碗下肚,人也暖和过来了,一擦嘴,吸吸鼻涕,再割一块猪头肉或者是晶莹剔透的猪皮冻捎带回家改善生活。




生鲜区也非常热闹,“扒皮狼”、“红绣鞋”、“老板鱼”,大鱿鱼、青虾大蟹,猪肉羊肉,大蛹蚕茧,各种各样的海鲜肉类,一一摆开成长龙状,老板和顾客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一拍即合,宾主尽欢。






水果蔬菜区,甜柿子、大枣、桔子、香蕉都是大众喜欢的水果,价格实惠,随便挑捡,最后商家再添两个小的压压秤,赚个回头客。大葱、大头菜、青椒、白菜,还有个卖粉条的大叔掺杂其中。





在大集的角落,你还会发现有卖灵芝草药、五香花椒八角陈皮茴香等香料的小摊,运气好,还可以看到小盆里兜售的野生蝎子。






手工艺人也不少,补鞋的,修拉链的,手工订做鞋,裁缝衣服的,他们有的很活跃,不停地吆喝,招徕许多顾客问价瞧货。还有手艺人非常安静,一句话也不说,静静地窝在避风的三轮车后,抄着双手晒着太阳,看着面前的人来人往,优哉游哉,好像有没有人来都无所谓。





大集是多少人儿时的记忆,繁荣热闹的充斥着方言土语的集市在乡村仍然鲜活,许多在城里都早已看不到的老式物件儿在大集上仍然可以寻找到它们的影子,竹斗笠、草编箩筐、手工搓衣板、烟斗等等。那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大集,不仅是童年的向往,也是现代生活的精神慰藉。



看到红红火火的农村大集,往事如蝴蝶一样扑面而来,那些记忆中珍贵的小美好和怀念的熟悉味道充盈了整个头脑。如果时光倒流,还希望那双苍老的手,牵着我,一起赶大集。

乡侬雪雨编辑,整理来源乳山发布、通渭圈子,转载请注明出处。
乡侬使命:

让乡建简单、让乡村美丽、让乡居幸福




搜索“乡侬”或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小编微信:Easy148

QQ群:531705427

投稿及工作邮箱:xchhr@sina.com


    关注 乡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