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鉴韩钦明:乡村青衣

 

韩钦明,男,江苏沛县人,曾在《雨花》、《岁月》、《扬子晚报》、《希望》、《都市晨报》、《常州晚报》、《彭城晚报》、《徐州日报》、《徐州广播电视报》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微小说等多篇(首),获过多种文学奖。...



乡村青衣
◎韩钦明




苏北乡村,人们将古装戏统称之为“老戏”,除了偶尔看场电影,“老戏” 成了人们生活中最大的娱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一个戏曲复苏并繁荣的年代。集镇上的那座“戏园子”(影剧院),经常有剧团的演出。除了正规的市、县梆子剧团,还有一些乡里自发组建的所谓“草台班子”。每次剧团的到来,对于戏迷来说是一场庆典,对于如我这般孩童来说,是快乐的节日。

长脸旦角是与江苏北部接壤的山东某个乡剧团的台柱子。脸黑且瘦长,年龄估不准,说她三十或者四十甚至五十都过得去,看上去与一般农妇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一双眼睛很有些顾盼生辉,不经意间流露出某种不可名状的风情。

长脸旦角所在的剧团设备简陋,最常演出的是一些大型的连台本戏,诸如《包公案》、《王宝钏》、《三刘墉》等等。作为剧中当仁不让的女主角,她颇有气场,一出现在舞台便神采飞扬。她能扮演多种角色:有时是期期艾艾的秦香莲,端庄典雅的王宝钏,悲悲戚戚的白素贞,有时又成了活泼顽皮的俏红娘、飒爽英姿的穆桂英。一般角儿在我们这个被称为“戏窝”的苏鲁交界的小镇很难唱响的,而长脸旦角却能够常演不衰,受到戏迷的推崇,不能不说她的功力了得。

演员给人的感觉总伴着某种神秘。长脸旦角在舞台下,总喜欢抱着一个大玻璃杯子,里面盛满被浓茶浸泡得有些黑黄的液体,一口一口慢慢咂着,指间还夹着一支缭绕的香烟,走着走着,猛然间会“咿咿呀呀--”地喊上几嗓子,然后吸一口烟,吐出腾腾的烟雾,虚化出一脸的波澜不惊。

那晚,剧团演出《白莲花》,是一出神话剧。我们几个伙伴连晚饭都没吃,早早趴到舞台的边沿,眼巴巴地等待着开场锣鼓的敲响。

长脸旦角在剧中扮演莲花仙子,她头戴白花,身裹素衣,款款如水,在舞台上走步、念唱,千娇百媚。后来,好像遇到追杀,被迫站到桌子上,和一帮乌合之众作打斗状。随着锣鼓激烈的铿锵声,长脸旦角一个筋斗翻下来,接着双腿来了个大劈叉,然后是一个惊艳的造型,顿时,赢得台下一片喝彩。

我看到,大滴大滴的汗水,在她面部粉色油彩的映衬下,亮晶晶地缀满额头鬓角......

长脸旦角在台下有些蔫,老是吊着一张长脸,从没见过她的笑容,似乎总在喝水抽烟。可到了台上,梆子丝弦响起,刹那间像换了个人,嬉笑怒怨,跌宕起伏,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水,将细腻柔婉的闺中情愫、绵长如缕的缱绻愁思演绎得愁肠百结,惟妙惟肖。

再精彩的剧情,总有落下帷幕的时候。现实的变化远比舞台上的演绎要剧烈迅速得多。不觉间,戏曲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戏园子”有剧团演出的次数变得慢慢稀少。长脸旦角和她的梆子剧团干脆就销声匿迹了。说来,正规的市、县大剧团都举步维艰,难以生存,更何况她的这种草台班子?

应该早解散了。一位经常看她演出的老戏迷幽幽的地说。

一次,和本家的一位戏迷大叔聊起了古装戏,他说起来滔滔不绝:其实旦角儿分为好几种,老旦、花旦、刀马旦、闺门旦,青衣等等。长脸旦角应该属于青衣。早年她家人是坚决反对她学戏的,她丈夫为了阻止她唱戏,曾偷偷在她喝水的杯子里放上牛耳碎(牛耳屎),以便让她失声,无法再唱。但终究没能阻挡住她对戏曲的痴迷。她倔强彳亍在戏曲的天地,不肯迈出半步......

长脸旦角如同我少年时代的一只惊鸿,翩然飞过记忆的天空,独留一片模糊的倩影。

没有想到,时隔数年,能再次与她相遇。

去年冬日,去邻村参加亲戚的婚礼。在亲戚雇来的“响器班”里,我看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坐在大门口一张桌子边,默默地喝水抽烟。褐色的脸庞布满皱纹,老态毕现。那分明就是消失已久的长脸旦角--不,应该是老年青衣。

随着激昂的唢呐声响起,她慢慢站起身,清了清嗓子,一声长长的“咿呀---”,便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演出。

参加婚礼的人们进进出出,都在为一对新人忙碌着,似乎根本就没有留意她的存在。她周围,屈指可数的几个中老年观众稀稀落落地站立在寒风中,作袖手旁观状。

她穿着厚厚的棉衣,臃肿而迟迈。没有舞台上的脂粉浓妆,没有凤冠霞帔,也没有广袖舒展。随着开口吟唱,却似乎换了个人,眼波流转,眉目含情,翘指,转身,作甩袖状,一招一式,倾情投入,与舞台上不差分毫。寒风吹过,拂乱她显然是焗染过的黑白分明的头发。

没有掌声,也没有喝彩,听众甚至有点心不在焉。只有她,陶醉于自己的演绎中,迤逦而来,旁若无人,沉迷不省,仿佛是面对万千观众。她依然圆润清亮的嗓音一唱三叹,在冬日的寒风里缭绕徊徨,分明是爱恨就在一瞬间,尽情释放着剧中人物的喜怒和悲欢......

作者简介:

韩钦明,男,江苏沛县人,曾在《雨花》、《岁月》、《扬子晚报》、《希望》、《都市晨报》、《常州晚报》、《彭城晚报》、《徐州日报》、《徐州广播电视报》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微小说等多篇(首),获过多种文学奖。
《包头晚报》文学副刊首推双稿费模式
每一篇文字都值得被尊敬,每一篇文字的价值都应该被无限放大,为此,《包头晚报》文学副刊《鹿原》在业内首推双稿费模式,除报纸刊发后报社支付稿费外,文章在《鹿原》微信平台推出后开通读者打赏功能,所得打赏金额60%归作者所有,两天后结算打赏收入,并以微信红包方式发放。
《秦直道散文专页》第53期(2017年1月5日)目录

每期名家

刘亚荣………………………鱼事

文鉴

韩钦明………………………乡村青衣

随笔

左   右………………………二十八岁出门远行


    关注 鹿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