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会(音频 文字) 第十四讲

 

亲爱的家人们:大家好! 白马书院微课堂致力于打造一个将圣贤智慧落实于生活工作的学习平台,与诸多优秀的家人,一同学习探讨成长,一同提升生活品质,营造幸福美满的人生。x0a半部论语治天下,让我们依止大德注解,一起探究论语智慧吧……...



网络微课堂:

论语读书会

分享者:

薛青
写在前面

亲爱的家人们:大家好! 白马书院微课堂致力于打造一个将圣贤智慧落实于生活工作的学习平台,与诸多优秀的家人,一同学习探讨成长,一同提升生活品质,营造幸福美满的人生。

半部论语治天下,让我们依止大德注解,一起探究论语智慧吧……

音    频

文字稿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名叫有若。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这讲述的是礼的作用、用处。

我们讲,把握一个事物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看。哪三个方面呢?体、相、用。

体是本体、本质,这个本体是不变的。那礼的本体是什么呢?礼者,敬而已矣。这个敬就是礼那个不变的本体。所以,不管是哪一个朝代、哪个国度,礼都应该是恭敬的体现方式。如果失去了恭敬的态度,那就叫失礼,礼也就变得有其形而无其实了。

那相,礼的相,相是层出不穷的。比如见面礼就有鞠躬、作揖、握手、亲吻等等。相是表现形式,表现形式可以随着时代的不同、地域的差别而不同。如果我们在这个时代去行作揖礼,别人要不以为你是在演戏,要不就以为你大脑有问题。那如果在中国用亲吻礼,那都会把人家吓一跳,说“你要干嘛?”这不是中国人能接受的。所以礼的表相是会变的。

好,在这里呢,有子跟我们讲的是礼的用,就是用处、作用。“和为贵”,就是以达到和的作用为贵。比如我们刚才讲到的,不适合时代、地域的礼,我们如果用了,反而会让别人讨厌,甚至是害怕。那就不是和了,这样的礼就不可取。哪怕你再恭敬,别人也感受不到、接受不了。所以礼的主体是对方,以对方感受为准。

对于礼,我们要好好把握。一个是把握这个礼的存心,就是恭敬的存心。再就是要把握住形式,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过和不及都不好,所以要得当,恰到好处。再就是要把握好礼的功用,就是彼此和谐、和睦,让大家都能够安心舒心。这是礼的作用。

从礼我们也想到了当代传统文化的弘扬。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通过新的形式,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为当代服务,来发挥它的功用和价值,来兑现我们本善的存心。

孔老夫子生平最注重礼,一生都在进行礼乐的教化。朱熹夫子对这句话的注解就谈到:“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他说:礼啊,它是天地万物之间规律法则的表现,我们把这样的天理法则运用在人事上,就是人和人相处之道。你看,如果不明真相的人,他总是会说:“封建礼教,它是咬人的,因为它约束人,它就是糟粕。”其实礼恰恰体现的是自然规律,你说自然规律它会是糟粕吗?如此明了了这个道理,知道了这个真相,我们就会遵礼、守礼,也就能够得到遵礼守礼的益处。因为合道而行,所以我们就能够幸福。首先是这一句。

然后下面这一句。下面这一句话,“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就要看断句是怎么断的了。如果你不同的断法,表述的义理还不太相同。那其中一种断法呢,就是“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在这里断开。这个是说先前的圣王,他治理国家之道是崇尚礼的,以此为美,来实现社会的和谐。而且小事大事都是用礼来节之,以礼来贯穿。这就有克己复礼之功了,用这个克己复礼的功夫来降伏我们这个烦恼习气。他是把这个“有所不行”断在了句外,和“知和而和”并成了一句。那就是说如果礼不到之处,就用和来对。知道对方是和的,有和的态度、和的精神,所以“而和”,我自己也就和了,心就安了,不会为对方礼不到而计较。这是一种断法。

不过本人觉得这种断法值得商榷。因为结合后面“亦不可行”这句话来看,就是先是有所不行,然后又有一个做法也不可行。所以“有所不行”和“亦不可行”都应该是句子的结尾。那这种断法呢,也有古大德是这样断的,也是有依据的。那我们按照这种断法再去体会理解一下。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这里先断开,然后“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前面那句话是说,无论小事大事如果都严格地按照礼来做,未免有的时候会显得僵化、太繁琐,那这个时候就会行不通,感觉有这种闭塞、障碍的感觉。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和,就不会有这种窒碍了。这样的意思就是礼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和的基础上,为了不产生窒碍,是可以适当地灵活的。那后面这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如果知道了礼是以和为贵的,那你一味地就只知道用这个和,而不去以礼来区别这个等级、节制行为,来表达我们的恭敬,那就会产生什么呢?就产生了混乱和轻慢。那这个就是小人之道,也是不可行的,是行不通的。

其实呢,不管哪种理解方式,都是要让我们把“礼”与“和”来进行有机地结合。不能够生硬的呆板,也不能够轻慢和放逸。既要有规范的严谨,也要有权变的智慧。这个都是圣哲人的教诲。

最后呢,有一段注解,我觉得需要来一起认真地分享。因为它对“和”和“礼”这两者的本质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我个人觉得是非常的精辟。它是这么说的:“和者,平等观也。礼者,差别观也。于平等知差别,于差别知平等,则中道圆观也。若偏于差别,或偏于平等,而欲以强力行之,其为祸于天下,不可胜言矣。”

我们来看这段话,为什么说它很有智慧?它讲述的是什么?首先是“和”。“和”是什么呢?因为平等所以相互尊重,因为相互尊重所以就能和。这是和,所以它是平等的。那“礼”是什么呢?礼就是彼此之间的区别。人和人之间是有区别的,年龄的大小有区别、性别的男女有区别、地位的高低也有区别,所以要展现各种的礼仪、礼节,来体现出这些差别不同来。好,这是平等和差别。我们讲这句话很智慧,智慧是怎么体现出来的?那就是我们要能够从平等中了知差别,又在差别中能够知道平等。这里面也就是一种辩证思维的方式。我们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如果是落入到两边的极端都谈不上智慧的。这个智慧叫“无边”,无边的智慧,就是他不落入到极端中,不落入边见中。所以要在平等中知道差别,也要能够在差别中能看出平等来,体会出这样的平等。所以我们讲,人和人平等,人和物平等,人和众生一切都平等,这个就是至高的智慧。这个不落入两边的中道,是对一件事物圆满的观照,所以叫中道圆观。如果偏于差别或偏于平等,都叫做走极端。如果我们用强力去推动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那后果就没得说了,不可说了。也就是走了极端的后果,那都是非常非常严重的。

大家对这个中道圆观的智慧要好好的体会和把握,这个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能够用得到。如果把握好,我们的人生就能少走弯路、错路、邪路,就能够渐渐趋向于圆满。


    关注 白马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