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笛文苑•美文推荐】吴宝吉:漫步风情古街里

 

作者简介

吴宝吉,上世纪70年代末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之后考入师范,当教师,做编辑。现在《吉化报...



作者简介

 吴宝吉,上世纪70年代末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之后考入师范,当教师,做编辑。现在《吉化报》工作。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和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诗集《旋转的太阳花》、散文集《红色本命年》和《流动的思绪》。





散文 · 欣赏

         漫步风情古街里

【吉林】吴宝吉


到成都如果不到锦里就等于没来过成都。锦里是成都一条古街。

10年前来成都的时候,就来过一次。记忆中,当时的锦里并不繁华,没有多少游人。

当年的我,漫步在锦里,脚步不匆忙,就那么率性随意地走着,想停就停下来,拍古街,品小吃。或者泡杯接地气的盖碗茶坐下来慢慢饮,在氤氲着茉莉的清香中,品咂老成都的慢生活味道。气温也不必沸腾,最好是春天的微温天气,人自不必太多,点缀些市井气,生活味就成。走在光滑的青石街道,把思念的滋味在指尖拈碎,挥洒在城市一角清新的空气里。怀念,憧憬,轻笑,星星点点浮上来,脸上总有温婉的笑意荡漾,不再那么在乎职场的拼争,不再那么在乎工作,那刻,只是一个自由的自己,任身边缓慢的时光静静流逝。

然而,现在的锦里早已今非昔比。
进入我眼里的锦里,总感觉有几分不一样。或许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另一个喧腾生动的人间景象,而我却愿独自品咂它当年特有的味道。它关乎一座城,也关乎在微暖的日子所有的出发。

没办法,到处都是人,难道世界各地的人民都到成都来了?尽管不喜欢人头攒动。我还是迈开双脚,在蜿蜒前伸、已被踩踏得光滑如镜的青石板路上,慢慢地走,细细地看,用心去体味……

置身三国文化浓郁的街巷,离这座古城更近了,关于桃园结义,关于英雄枭雄,关于赤壁东风,关于大乔小乔,都在眼前不那么连贯地跳出来。曾经,向往中的旅行地,它也不再是空洞的名字,它完成了从向往到践行的完全叠合,真真切切立在那儿,仿若初相见,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细细斟酌此处的良人该是个虚指,只因为,这些青石板路,记录着远道者深情的足印。它们都在那里:川味浓郁的小吃,仿明清建筑,引人遐思的古戏台,陌生却和善的张张面孔,小店中刘关张经典的历史形象也可以很萌的人偶……只是,匆匆的旅者,背影已远。不知者只道相见不如怀念,却不识“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里藏着的种种温润美好。西南腹地的一座名城,就这么古色古香更活色生香地走到了面前。这样的光景,不是在梦里,却依稀是在梦里嫣然浅笑……
相比国内很多旧瓶装新酒的人造景观,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商店里卖的是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餐厅里的美食有张飞牛肉、三大炮、肥肠粉,一箸一杯都是冲着味道去的,不花哨,没有噱头,讲究的是实惠。还有手艺人的玩意儿,捏个泥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都是包含童趣的东西,怀旧也是怀念童年淳朴的快乐。一条街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幌子,是大俗,图的是个热闹。而街上最吸抓眼球的,还是那些让人热烈思慕的成都粉子。她们在酒吧里嗑瓜子和打牌,喝着外国酒,说的还是绵软成都话。

每一家店铺都有自己的风格,高高的门槛儿,雕花的窗格,古拙的牌匾,墙上窗前门边看似随意摆放实则独具匠心的盆栽,有很多在东北成百上千元的兰草就在角落里静静地生长着,迎合着古朴的底蕴,释放着宁静的清芬。每一家店门前,都会摆几张木桌竹椅,那桌上必定会插上一枝鲜花,家家各不一样。

每一家客栈都是古老的样子,挂着木质牌匾和大红灯笼,和我们在历史剧中看到的别无二样,牌匾上都是某某客栈。客栈的楼上亮着灯笼,那些过往的人们系在栏杆上的红布条密密匝匝,写满了祈愿和祝福。有一些深宅大院是私人住宅,大隐隐于市,朱漆的大门,层层的台阶,门上往往贴一张打印纸:私人住宅,请勿打扰。
街里古树成群,花草繁茂。在一座辉煌的戏台上,左面一面旗子上写着:出将,右面的旗子上写着:入相。虽然无戏可演,我却仿佛听到了铿锵的鼓点和万马的奔腾。戏台下立着一座“雕像”,古铜色的衣服古铜色的脸,抱着算盘和烟袋,一动不动。我们都以为他是雕像,边欣赏边窃窃私语,直到有好事者近前去摸他的衣服,“雕像”就说话了。他是行为艺术者。

过了一座妩媚的拱桥,就是一棵蜀国时期的银杏树,它历尽沧桑,生命弥坚,像一位温暖慈爱的母亲,默默守护着凡间的精灵。她的身上,系满了祈福的红布条,她努力地活着,滋养着我们平凡而真诚的希望。她的身后,是一块写着“缘定三生”的石碑,旁边的树上挂满了祈福的荷包,密密麻麻,就像生命中写不完的爱。

小桥下流水通幽,看得见水中残荷的枯枝,夏天里这里一定是荷香盈袖,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蕴。忽然我们听到桥下有窸窣的声响和像人一样咳嗽的声音,定睛一看,原来河里游着许多硕大的黑天鹅。它们悠闲地划着水,从这个桥洞无声地滑向那个桥洞。在繁华的都市里,人与动物能如此和谐共处,真真让人感叹!

在一座朴旧的老屋里,窗下是潺潺的溪水,窗台下是恣意生长的青藤,在古老的花格窗子里,居然坐着一位一身素衣须发皆白的老者,他戴着眼镜,在一张纸上慢条斯理地写着什么,对面的一男一女在凝神谛听。我们真想走进去拜谒一下他老人家,怎奈千回百转的长廊走过愣是没看见门。好神奇的家好神奇的人呀!

虽然这一天走了数不清的路,但是面对如此胜景,谁能不流连忘返呢?锦里,它让生活在现代的人做了一次优美的穿越,暂时忘记了曾经的黯然神伤,忘记了职场中的勾心斗角,忘记了某一刻的悲伤和疲倦。如果你喜欢穿越,请来锦里,它会拂去你心头的烦恼,让你会心地微笑。你会暂时忘记了你是谁,回归那个年代,怀抱那时的花香,洗濯那时的流水,感受一下那时心无城府的日子,你,轻提裙裾,回眸一笑,就是那时,最幸福的小人儿。
这一天我在锦里,这一刻,我独享锦里。

抬首远望,红绸灯笼散发温暖的红,一串串,一排排,一片片。高高低低点缀在两侧,热烈又不失温情,现代又不乏古朴。静静的青石路,蜿蜒曲折,被岁月的脚步打磨出浅浅的光滑,泛着幽幽的光,似乎在诉说着时光流逝的感叹。两侧是青瓦木窗,错落有致。檀香淡淡飘来,夹杂岁月的气息。

这时才发现街灯亮了,突然不远处传来几声铜锣敲打的声音,还伴有拖着长声慢悠悠地喊:“小心火烛……小心火烛……”守夜人。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你真的会忘记了自己是生长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里。我们走着走着,迎面忽然过来好几位西装革履的男士,他们每人手里摇着一面拨浪鼓,学着守夜人的声调喊着“小心火烛!”,街上的人们都被他们逗笑了,他们自己也笑得前仰后合,真是一道可爱的景观。

锦里如梦,梦落锦里。锦里是首缠绵的歌,亦是那魂牵梦萦的心曲。

我在这成都版清明上河图——“锦里”古街,漫步了一整天。在这里,忽然失去了对时间的概念。
文中插图均来自网络
投稿须知


【风笛文苑】总第218期  责编  月下风笛

【投稿邮箱】fengdiwenyuan@163.com

【主编微信】lkwl66413

【友情提醒】原创作品,自行校对。附个人简介和清晰照片一张。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月下风笛文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