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拾光l青春不是用来挥霍,而是用来歌唱的

 

让我们一起致敬青春...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月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度过,看着一波又一波的大学生从身边走过,不知道此刻的你是不是也有一种感叹“青春就在我们微笑中成为最美好的记忆”。

电影中也有很多有关青春的影片。其中,《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青春是为着梦想恣意的年华,“All is well”;《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里的青春是在最美的年纪爱上一个年龄正当好的人,这是恋爱的记忆;不管青春以哪一种形式入场散场都是美好的,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有关音乐有关梦想的青春。希望此刻正青春或者已青春的你,再次热情拥抱每一个美好。

刘月宁,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扬琴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从8岁半接触扬琴至今,刘月宁用她手上的琴竹敲出了一曲又一曲美妙的音乐,也敲出了一段又一段传奇故事。

与音乐结缘是在刘月宁8岁半的时候。因为父母都喜欢音乐,他们身边集聚着同样喜欢音乐的朋友。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喜欢弹扬琴的工人师傅也是父母的好朋友认识了刘月宁,这场相识也是使得刘月宁与扬琴结缘。可那时候父母都觉得刘月宁年龄太小,不适合学习乐器,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她去学。结果一试她就觉得很喜欢,弹起扬琴来也不觉得累。

刘月宁的启蒙老师,也就是她父母的那位工人朋友名叫张五十,刘月宁总是亲切的叫他张叔叔。这位张叔叔让刘月宁从敲击凳子练习基本功开始,手把手教她弹琴的技法和一些小曲目。有一次,张五十给刘月宁布置了一个星期的作业,结果两三天后来检查的时候发现刘月宁居然已经全学会了,这让他十分惊讶。

当时刘月宁家里边有三个孩子,家境不太富裕,她回忆道“我父亲就给我做了一台扬琴,后来还把一台收音机改装成了一个节拍器。”后来,张叔叔把刘月宁介绍给了当时在河南省歌舞团的桂习礼老师。每个月刘月宁坐一次两个小时的火车从洛阳到郑州,再从车站步行到老师家练习扬琴。

12岁的时候,她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也是同一年,她的一首《映山红》名闻海内外。现今刘月宁教授已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版了个人演奏专辑CD八张;扬琴专业教学三套系列九本教材;发表有关扬琴教育学术论文十余篇。

她说:“我就是为音乐而生的。虽然我是一个性格很开朗的人,但是一听到音乐我能坐得住。我觉得冥冥之中我是有使命的,那就是这一生要把这一件事情做好。”

她把自己献给了音乐,而音乐也成就了她。或者我们的青春就像郑钧歌词;“把青春献给身后那座辉煌的都市,为了这个美梦我们付出着代价”。

音乐承载梦想,梦想奏响青春,希望青春的你热情且努力;而青春已逝的你依旧真挚而纯真。
编辑l李化英
编审l黄美茜


    关注 思齐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