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一词 千百次回眸,才换得与你的Matching

 

完美的配对,才有完美的(实验)结果~...

配对(matching)
配对(matching):也称为“匹配”,指的是根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将其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中,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其实质是尽可能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成员相互之间在许多的个人特征上完全一样。许多的社会学与心理学实验都应用这种方法。
假设要进行一项有关中学教育的实验研究,要分析给予学生额外的鼓励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因此需要选择两组“相同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如果选取的学生总量为200人,其中男生与女生各100人。为了保证实验组与控制组中“性别”的平衡,实验组有一个男生的同时,控制组也必须对应一名男生,因此实验人员会将男女生各50人分到实验组,与其对应的男女生各50人分到控制组。

那么此时就会遇到一个问题,这两组实验对象在性别特征上是一一对应的,但在其他特征上却可能存在差别。例如,实验组中来自城市地区的学生的占比较高,而控制组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占比较高,而生活背景对于学生的成绩也存在影响。因此之前按照“性别”分的组并未在“城乡”分布上达到“完全相同”的要求。此外,在学生的智商、家庭收入、学习时间等变量上,两个组中的分布并不一定能够保持一致。为保证实验组与对照组成员特征的完全一致,需要将各个特征进行持续“配对”,直到一个组成为另一个组的“克隆体”。

但我们都知道,要想将几组实验对象“配对”到完全一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首先,现实中往往没有足够的对象供研究者选择。因为随着需要相同的变量的数目逐渐增加,现实中符合条件的对象数目会急剧减少,很少存在各方面特征完全一致的研究对象;其次,研究者只能在那些他们意识到的因变量影响因素方面进行配对,而对于他们未能意识到的则往往被忽略;最后,实验对象的有些特征在实践上很难被测量,即很难被操作化为具体的、可观测的指标,如人的“性格”,“动机”等,显然这些变量也就无法被“完全”配对。
倘若要完全根据“配对”的定义来建立理想的实验组与控制组,那么此类实验研究是无法进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配对的方法毫无意义。在实际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针对那些与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密切相关的变量来进行匹配,而暂时忽略和放弃一些与研究的问题联系不太紧密的变量。而这样的操作方式也正是在实验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只是研究的结论应限于一定的范围。

参考文献:

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第182-193页。
编辑:李冠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校:解昊冉  郑一


    关注 群学南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