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逃税

 

这篇文章介绍的是Fismanx26amp;Wei Shangjin两位学术男神2004年在JPE发表的关于逃税问题的经典文章。...



Fisman R, Wei S J. Tax rates and tax evasion: evidence from “missing imports” in Chin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4, 112(2):471-496.

这篇文章介绍的是Fisman&Wei Shangjin两位学术男神2004年在JPE发表的关于逃税问题的经典文章,引用量达409次。



文章的出发点是拉弗曲线。拉弗曲线表明,税率太高会扭曲人们的生产行为,导致总税收反而减少。文章表示,现实生活中,高税率不仅会“抑制”人们努力工作,还会“激励”人们逃税。税率越高,逃税的收益越大,人们就越有动力想方设法逃税,如果监管不力,这种做法确实是有利可图。用成本效益法来分析,当逃税的收益(少交的税)大于逃税的成本时(逃税是犯法的,与避税不同),人们就会选择逃税。忽略这种“激励”作用,许多关于税收的政策分析可信度就值得商榷。而这种“激励”作用究竟有多大,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学术界里关于税率对逃税的影响莫衷一是。理论研究方面,Allingham&Sandmo(1972)假设人们的偏好是风险规避,逃税行为会受到惩罚,得出税率越高,逃税行为越严重的结论。而Yitzhaki(1974)则在对逃税的惩罚取决于逃税总额(中国就是这样)的假设下,高税率反而会减少人们的逃税行为。于是,Slemrod&Yitzhaki(2000)感慨到:模型假设换,安能辨我是正负。

实证研究方面,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于对于逃税的衡量。像腐败一样,逃税是一件见不得光的事,难以准确度量。现行的两种办法,一种是靠货币需求或是国民收入与经常账户收入之差来衡量,一种是美国TCMP项目利用账面的可税收入-审查所得的真实可税收入来衡量逃税程度。两种方法都存在明显缺陷。前者的可靠度严重依赖于一些不可证实的假设或者是对货币需求估计的准确性。后者将导致实证研究中无法将税率的影响和收入效应分开,导致实证研究也出现截然相反的结论(Clotfelter ,1983; Feinstein ,1991)。

本文的贡献在于,一方面,利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直接贸易数据衡量中国大陆存在的逃税行为。另一方面,利用这些数据,我们还能对逃税的具体方式(虚报价格还是挂羊头卖狗肉?)略窥一二。

理论上,中国大陆从香港直接进口应该和香港对中国大陆直接出口的产品的价值和数量是相同的。虽然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海关统计核算可能存在些许偏差,但如果这些偏差和税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的话,问题就不是“统计误差”那么简单了。此外,除逃税外,还有一项比较严重的测量误差可能会影响结果。

这是一个关于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的故事。由于一些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香港不仅有对大陆的直接出口,往往还充当大陆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媒人”。在台湾和大陆不能通商的时候,台湾生产商先运到香港,再通过香港运到中国大陆。在香港,丁是丁,铆是铆,可以把从台湾—>香港—>中国大陆这批商品记为是间接贸易,而中国大陆有时则傻傻分不清。所以,有的时候,这些间接贸易商品会被核算成香港对大陆的直接贸易,这样直接的后果是,中国大陆这边记录的从香港直接进口数会大于香港记录的香港对大陆的出口数,而文章希望看到的结果是相反的。对如此大的干扰,作者没有放弃,抓住同种产品间接贸易和直接贸易的税率相同的事实,并控制样本中产品的直接贸易占比,成功说服了审稿人,用李力行老师的话说,是绝处逢生。

从下面简单的统计描述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税率高的产品,香港记录的出口是大于中国记录的进口的(Evasion Gap),而税率低的产品,情况恰恰相反。这个小小的数字差别,背后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阴谋。

为了证明这是一个阴谋,作者用计量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回归,果不其然,税率越高的产品,Evasion Gap越大,税率提高1%,逃税的价值(log(Export_value)-Log(Import_value))增加3%(Table5)。经过简单的计算,文章得出,中国的进口产品税率(关税+增值税)36%已经超过Laffer Curve的最优点,再提高税率的话,总的税收反而会减少。



在控制相似产品的平均税率后,这种效应更加明显。这说明,实际中,相似产品的税率经常是同时提高的。如果与A相似的其他产品的税率在A税率提高时不变,人们有动机将A产品假报成这些税率不变的相似产品以减少须上缴的税收。反之,如果A税率提高的同时,其他产品税率也提高了,那么这种假报的动机就没那么强了。所以,总的来看,控制相似产品的税率以后,A产品的税率对于逃税的影响更为明显(Table7)。这从侧面证明了,很大一部分逃税行为与假报产品种类(mislabeling)有关。



而如果逃税的数量(log(Export_quantity)-Log(Import_quantity))作为Y变量,对税率的回归结果并不显著,此外,在控制了相似产品的税率后,税率提高带来的逃税效应被相似产品税率提高所抵消(Table8),说明利用少报数量逃税的行为不那么普遍,逃税主要是通过低报产品价值和假报产品种类来达到的。

到这里,文章的主要结论已经昭然若揭,税率越高,越能激励人们逃税,在中国和香港的数据中,逃税的方式主要有低报价格和假报产品种类。



之后,文章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包括加入“税收豁免”,将样本根据税率进一步分组等等,结果十分稳健。

因为这篇文章是在李力行老师的公共财政课上报告的,老师对这篇文章也进行了一些精彩简短的点评,比如关于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那一段的观点,比如说老师认为有些有时数据呈现的结果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有时进口>出口),但作者根据税率高低把产品分成两组,通过两组的逃税差异来增强税率提高逃税的可信度,又比如说,尽管在数量差异上,税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文章将价值和数量的回归在基准模型和稳健性检验中都进行到底,很好地体现了结果的稳健性(所以不显著的东西并不是没有价值的哟)。最后我想像了一些情况可能会导致模型有内生性的问题,比如没有控制海关不同产品的监管力度、没有控制进口商和海关官员关系等,老师的评价被我翻译成更通俗的语言是:你开心就好……


    关注 NSD博士之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