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特刊 JOB 2017年2月 IRIOP 年度综述

 

JOB 2017年2月 IRIOP 年度综述特刊...



1. 心理所有权:综述与研究建议

心理所有权(psychological ownership, PO)的概念反应了个体的一种心理状态,即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或组织等对象的所有权的感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PO与一系列积极的员工态度和行为有关。但是,该构念的理论基础、测量、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何时以及如何影响结果在研究中都一直存在争议。该研究对现有PO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意在提出一些研究建议来鼓励学者瞄准机会开展未来研究。尤其是,该研究强调了继续提炼PO的概念和测量以及其因果关系的法则网络的必要性,并且,该研究呼吁更多地调查对不同对象或焦点的心理所有权、探究PO的多层次应用、识别PO的潜在边界条件以及探索文化和个体差异对PO的发展和影响作用,此外,该研究还介绍了理解和研究PO过程中作为备选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Dawkins, S., Tian, A. W., Newman, A., & Martin, A. 2017.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8(2): 163-183. 译者:杜亚娜

2. 有光明必有黑暗:组织认同的消极效应综述

过去25年间出现了大量关于组织认同研究。其中,多数研究认为组织认同对个体员工和组织均具积极效应。然而,组织认同所潜在的社会认同过程却认为,仅仅关注组织认同的积极效应是不够的。回顾关于组织认同消极效应的相关研究,本文发现组织认同会导致非伦理行为、组织变革抵抗、低绩效、人际冲突、消极情绪和幸福感降低。导致这些消极结果的条件因素包括情境因素(如认同威胁、工作特征等)和个体因素(道德、其他认同等)。通过与主流积极路径的对比,本文试图努力使得未来研究向更平衡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Conroy, S.,Henle, C. A., Shore, L., & Stelman, S. 2017. Where there is light, there is dark: A review of the detrimental outcomes of high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8(2): 184-203. 译者:许龙

3. 论问责感:问责感的理论以及实证研究的综述

问责是全社会以及组织内部运作的基本要素。该文关注的是个体水平的问责概念,即某人对个体问责感的感知。文章描述了与问责感相关的已成形的理论框架,讨论了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最后一篇问责感综述以来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显示,问责感既能带来建设性的后果,亦可能带来破坏性的后果。该文研究者阐述了问责感环境的特征包括问责感源头,问责感焦点,问责感显著性,以及问责感强度;还归纳出了4种问责感的因变量,包括情绪状态,行为,认知以及决策;以及6种调节变量,包括关键行动者的特征,受众的特征,任务特征(过程和结果),背景条件,情绪变量以及文化变量。实证研究揭示了问责的建设性以及破坏性的结果。此外,该综述还揭示了问责感和关键结果的研究还存在不确定的现象,表明检验问责感的作用时考虑调节效应以及非线性关系的重要性。尽管问责感是非常重要的构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学者进行研究。研究者指出了目前实证研究的局限与缺口,并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Hall, A. T., Frink, D. D., &Buckley, M. R. 2017. An accountability account: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felt accountability.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8(2): 204-224. 译者:邓雅丹

4. 寻找企业社会责任的微观心理基础:一项以个体为中心的系统性综述该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微观心理基础,通过回顾近期涌现的企业社会责任背后的个体相关的研究,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作者找出总结并归纳了三类有关企业社会责任背后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1)员工采取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驱动因素,(2)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过程的评估,(3)员工在采取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之后的反应,最后三类因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为理论框架。该文献综述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包括方法上的问题以及不能平衡地研究三类影响因素的现象。该研究明确提出,未来研究需要将多种CSR行为的驱动因素概念化,并且研究这些驱动因素如何交互影响CSR行为。除此之外,还应对个体多种行为的机制以及边界条件做更好的理论整合。通过将CSR背后的微观效应研究整合到一个研究框架,该综述揭示了以往研究的零散性以及各子研究路线之间缺乏联系的现象,为此,该文作者还提出了未来研究学者将面临的六个关键挑战:

挑战1:明晰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背后的各种驱动因素的交互影响效应

挑战2:明晰构念的定义以及测量

挑战3:明晰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反应的心理作用机制

挑战4:寻找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更加新颖的因素

挑战5:寻找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新的构念

挑战6:将个体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学习过程整合到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Gond, J.-P., El Akremi, A., Swaen, V., & Babu, N. 2017. The psychological micro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person-centric systematic review.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8(2): 225-246. 译者:陈晓

5. 工作情境中选择、优化、补偿模型:对过去二十年研究的系统回顾与元分析

过去的二十年间,选择优化补偿模型(Selection,Optimization,Compensation model, SOC)被广泛应用于对工作情境中员工调节策略行为的前因与结果变量的研究。当前研究缺乏对工作情境中SOC策略使用的系统回顾与元分析,工作情境中的SOC模型仍然比较零散,不能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可靠的指导。因此,该文运用系统回顾和元分析的方法,讨论了研究工作情境SOC策略使用的文献并指出了未来研究和实践的方向。通过系统回顾过去研究,证明了相关研究中SOC策略使用的构念广度以及SOC策略使用在个体和情境这类前因变量与工作产出关系的调节和中介作用。元分析的结果表明,SOC策略使用与年龄、工作自主性、工作绩效、工作满意以及工作投入呈正相关;与工作任期、工作需要、工作压力的相关不显著。总之,该研究简述了工作情境研究中SOC模型的重要性。同时,研究同样表明,测量与报告的标准需要提升以便为将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更为可靠的指标。

参考文献:Moghimi, D., Zacher, H., Scheibe, S., & Van Yperen, N. W.2017. The selection, optimization, and compensation model in the work contex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wo decades of research.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8(2): 247-275. 译者:徐柏荣

6. 如何管理好组织中的人口统计差异:职场多样性影响效应的调节因素

为了明晰职场中人口统计多样性对社会整合、绩效以及幸福感等具备的双刃剑影响效应,当前对职场多样性的研究逐渐从对主效应的研究转为关注调节效应的影响。尽管以往研究帮助明确了哪些类型的多样性因素会导致积极或消极的后果,但是对于哪些情境因素会影响了积极或消极效果的产生还不明确。该研究使用分类-拓展模型(Categorization-ElaborationModel)作为理论基础,回顾了职场多样性与社会整合、绩效,幸福感之间存在的调节变量,这些调节变量主要聚焦于组织和管理者的控制因素变量(即策略、目标、人力资源、领导力、氛围、文化和个体差异)。该研究总结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并总结了一些对应的管理实践对策。

参考文献:Guillaume, Y. R. F., Dawson, J. F.,Otaye-Ebede, L., Woods, S. A., & West, M. A. 2017. Harnessing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organizations: What moderates the effects of workplace diversity?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8(2): 276-303. 译者:成雨聪

编辑:陈晓 彭坚

翻译:成雨聪 陈晓 邓雅丹 杜亚娜 许龙 徐伯荣

[ 搬运学术成果  搭建公益平台]  
[ 传播知识精华  造福芊芊师生]  
我们是组织行为研究的搬运团队
想加入公众号团队的朋友,欢迎发送个人简历至 obr2016@163.com


    关注 组织行为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