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野果比“阿公公”更美味,没吃过的都不是正宗诸暨人

 

走!去会稽深山,采摘斑楂x0a去寻找儿时的记忆,x0a去寻回童年的味道!...

小长假转眼就过去了
又要上班啦!
心情低落,
就刷个朋友圈找点乐子
竟看到了久违的野果——
板作?
斑楂!


斑楂是一种常绿灌木,一般生长在山林的边沿,与其它灌木丛为伍,密林中却很少见,因为密林中都是乔木,乔木当然占据了天时、地理,把阳光都揽入怀中,作为灌木的斑楂由于采不到阳光,就无法生长。
 正在开花的斑楂。


会稽山中的斑楂并不像“葛公葛婆”那样在荒山野地里都有生长,而是东一丛西一撮,数量并不多,能见到成熟果子的也不多,所以能采摘到口边的也是稀少。儿时,每年五月来临,我们都会上山或帮大人们采茶,或到山上挖野菜、拗火筱笋。

但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寻找“阿公公”、“罗基櫈”和斑楂之类野果,大人们让我们去采茶也是这样骗的:那块茶地里有许多“阿公公”、斑楂。
正在成长中的斑楂。


斑楂树最高的也就在2到3米间,树叶正面翠绿色,背面有白色的毛,看上去就是绿中带白色。枝间有刺,我们小时采摘时手臂往往都会被刺伤,因为大家发现一枝成熟的斑楂后,都会争先恐后地抢食。斑楂的花细小,呈淡黄色和淡白色,常常是数朵小花簇生于新枝基部,成伞形。花朵呈漏斗状圆筒形,朴实无华。
果实未成熟时是青色的,然后慢慢变黄,最终变成红色,如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挂在枝头,在风雨中摇曳,煞是好看。也像牛的奶子和羊的奶子,所以有的地方依形状而叫它是“牛奶子”和“羊奶子”的。果实黄时还不成熟,入口极酸,到红时才真正成熟,那时摘一枚入口,立刻唇齿生香,蜜甜满溢,沁人肺腑,至今想来都会口水直流。其形其味,在果品中皆为上品,可惜此果只生长在深山,在果品市场我从未见到过。
斑楂果实由青变黄,渐渐成熟。


斑楂最为奇特的是它的开花结果时间刚好与其它水果相反,一般的水果是春天开花,夏秋季成熟采摘。而斑楂却完成相反,秋天(大约在每年的十、十一月)开花,春天(五月份)成熟,会稽山区有农谚:“斑楂斑过年,樱桃赶在先”,意思就是斑楂开花后要等来年才可吃,还是樱桃在早春三月开花到四月底就可摘吃了。一般的水果都有一个规律,成熟时间越长的越好,如天宫中的蟠桃有九千年一开花九千年一结果的,也有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的,那都是仙品;会稽山中的香榧是第一年开花,第二年成熟,第三年采摘,历时三年,那是珍品;而斑楂是第一年开花,第二年采摘,那绝对可以算是上品。又如桃子,品种很多,都是在春天开花,但到成熟采摘的却是春、夏、秋三季都有,品质当然是秋天采摘的最好。
成熟的斑楂,很是诱人。


斑楂植物学上叫胡颓子,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滑稽,还不如“斑楂”这名更像是植物学上的名字。

各类中草药的书中都对它有记载,因为它的根、叶、果实均供药用,是一味绝佳的良药。据《中华本草》记载,胡颓子味淡,微苦,性平。主治:祛痰止咳;利湿退黄;解毒。主咳喘;黄疸型肝炎;风湿痹痛;痈疖。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想不到我们儿时常吃的斑楂竟有如此之神效!
走!去会稽深山,采摘斑楂
去寻找儿时的记忆,
去寻回童年的味道!
近期热点新闻
@诸暨中学师生,还记得赵家香榧公园的远足社会实践吗?

诸暨人,这种照片一张就值100元,快看看你拍了几张!
◆春天没吃过这几道“网红菜”,你可能是个假诸暨人!

◆未文明礼让斑马线违规车辆曝光,来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
部分来源:会稽山人的新浪微博、蔡天军微信

特此感谢!


    关注 文明诸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