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交响曲》

《悲怆交响曲》 《悲怆交响曲》

  • 书名:《悲怆交响曲》:柴可夫斯基传记小说
  • 分类:德国
  • 作者:[德] 克劳斯·曼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2003-7
  • 售价:18.00元
  • 装订:平装
  • 页码:336

《悲怆交响曲》 内容介绍:

《悲怆交响曲:柴可夫斯基传记小说》内容简介: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悲怆交响曲:柴可夫斯基传记小说》是关于柴可夫斯基的传记小说。

作者[德] 克劳斯·曼介绍:

克劳斯.曼(1906-1949) 克劳斯曼虽然能够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同性恋取向,但是在他那里,同性恋往往与孤独和异化为伍,他的小说刻画出一个忧郁无助的世界,带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作为托马斯·曼的长子,克劳斯·曼很早就开始步入写作。二十年代,他成为迷失在都市生活中的新一代德国作家的代表。三十年代,他又成为抵制法西斯的文化运动的领袖。他与父亲的关系很糟,一部分是因为父亲更卓越的才能,一部分是因为儿子对自己同性恋倾向更自由的表达。不过对于同性恋所持的观点,克劳斯·曼并不比托马斯·曼更少一些悲观。在他的自传《转折点》(1942)中,克劳斯·曼写道:“作一个局外人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羞辱。” 克劳斯·曼与他的姐姐艾丽卡·曼关系非常亲密。他甚至称他们是孪生姐弟。艾丽卡·曼也是公开的同性恋者和反纳粹人士。她有两次有名无实的婚姻,一次是跟演员兼导演古斯塔夫·格鲁根斯;另一次是跟英国诗人W.H.奥登。奥登也是同性恋者,他们的结合只是为了让艾丽卡曼拿到英国护照,以逃离德国。克劳斯·曼最著名的小说《梅菲斯特》(1936)就是以格鲁根斯为原型,描写了一个以扮演魔鬼梅菲斯特而著名的演员靠投机和出卖自己的灵魂,在纳粹权力系统中升官发达的故事。 在克劳斯·曼的小说中,同性爱常常是无果而终,无论是把爱情转移到异性对象身上(《安雅和伊丝特》,1925),或是屈服于同性关系的徒劳无果(《亚历山大》,1930),或是继续忍受一种孤独的存在(《生命前》,1925),末了总是凄惨无望。 在他最乐观的小说《圣舞》(1926)中,克劳斯·曼倡导一种由男性间柏拉图式情谊,辛勤工作以及未实现的同性爱所构成的乌托邦景观。在克劳斯·曼所处的时代,同性恋往往带著颓废的色彩。在《火山》(1939)中,一个正在萌发的爱情被其中一个年轻男主角的吸毒给毁坏了。《狂风夜,阴雨晨》(又名为《彼得和保罗》,1947)是他最公开表现同性恋的小说,在他死时仍未完成。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克劳斯·曼笔下的同性恋人物总是无法摆脱作为另类而存在的枷锁。这些人物往往带著马格努斯·赫希费尔德“第三性”理论的烙印:男同性恋者通常是女性化的艺术家,而女同性恋者则是男性化的。他们在中产阶级社会触及不到的地方纵情狂欢,但也正因此,他们走向分崩瓦解。克劳斯·曼笔下的异性恋者同样也是一群边缘人,他们也坠入各种各样悲惨的深渊,只不过不是因为性取向的问题。 不过,克劳斯·曼小说中的这种悲观无助与他的非小说作品(如《安德列·纪德和现代思想的危机》,1943)以及他加入美国军队(作为记者和翻译)投身反法西斯斗争的行为恰成对比。他关于恐同攻击的散文《同性恋和法西斯》(1934)被左派用来声讨纳粹,已经成为同性恋权益运动史中的一篇重要论文。 从1933年就开始流亡生涯的克劳斯曼转向历史中,尤其是同性恋者的历史中寻找小说创作的灵感:《亚历山大》,《悲怆交响曲》(1935), 《铁窗》(1937)。这些来自同性恋名人榜中的人物──亚历山大大帝,柴科夫斯基,和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二世──代表著那些因为爱而与他们身处的社会相背离的人们。 克劳斯·曼悲观主义的作品似乎早已预示了他本人的结局。1949年5月22日,在法国嘎纳,克劳斯·曼服用了过量的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疲惫的生命。 长期以来,克劳斯·曼以及他的许多作品被隐藏在他父亲巨大声誉的阴影之下。但近年来,评论家们,尤其是德国的同性恋评论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包括克劳斯·曼生前日记的整理出版和有关他的一部传记,一个更清晰的轮廓呈现了出来,他不应该仅仅因为是大文豪托马斯·曼有天赋而又悲剧性的同性恋儿子而被后人记住,他更应该因为是他自己,克劳斯·曼,一个德国同性恋作家,评论家和活动家,而被历史铭记。 (摘自《同志名人曼氏父子── 托马斯·曼与克劳斯曼简介》文:艾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评论图书请先登录注册

你也许想看:

非线形泛函分析及其应用,第2A卷,线性单调算子

《非线形泛函分析及其应用,第2A卷,线性单调算子》

宰德勒..2009-8

“《非线形泛函分析及其应用,第2A卷,线性单调算子》内容简介:自1932年,波兰数学家Banach发表第一部泛函分析专著“...”

猜猜谁来了

《猜猜谁来了》

(德)维格特 文,(德)丝玛杰 图.湖南少儿.2010-4

“农场主刚出去了一会儿,就来了一个陌生人。他热情邀请所有的动物们跟他一起走,还用巧克力和甜言蜜语,成功地让动物们上了他的车...”

民主德国德国政策的演变

《民主德国德国政策的演变》

邓红英..2009-10

“《民主德国德国政策的演变(1949-1990)》从民主德国的角度研究了德国的分裂与统一问题。在分裂国家中,对国家(政权)...”

我选我自己

《我选我自己》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6

“《海豚绘本花园:我选我自己:动物们的选举》讲述小小的老鼠站在硕大的麦克风前,大言不惭地说着:“如果我当上国王,就轮到我把...”

哈恩的桌子

《哈恩的桌子》

玛农·鲍哈格..2010-3

“《哈恩的桌子》讲述: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科学发明,它们都来自于人类天才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求索的欲望。本书用轻松的笔触和庞大...”

The Awful German Language

《The Awful German Language》

Mark Twain.Nikol Verlagsges.Mbh.2010-12

“”

最后一块拼图

《最后一块拼图》

西古德·普吕茨.新蕾出版社.2011-1

“《国际大奖小说(升级版):最后一块拼图》内容简介:科尔内留斯,一个自小就没有见过自己亲生父亲的男孩,过着孤寂而又无聊的生...”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

(德)叔本华.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1

“《人生究竟有何不同》是集叔本华思想之大成的作品。从所有人都关注的“人生究竟有何不同”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用叔本华的哲学思...”

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陈洪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1-01

“本书从历史社会学角度对德国19世纪的大学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分析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出德国19世纪大学观念的核...”

以启蒙的名义

《以启蒙的名义》

【德】奥特弗里德·赫费.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2

“本书集合了中德专家学者对启蒙思想的内涵、启蒙与宗教的关系、中国传统与启蒙精神、中国当代思想与启蒙运动等问题研究的文章,观...”

新编大学德语

《新编大学德语》

朱建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6

“《新编大学德语1(第2版)(学生用书)》特点:在保留第一版框架的基础上(共十个单元,每单元八个部分),对传授语音知识的重...”

香水之旅

《香水之旅》

[德]奥利弗·米特尔巴赫.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4月北京第1版 2009年4月第1次印刷

“独家收录《香水》电影拍摄现场直击。 嗅觉天才格雷诺耶带您游历:巴黎、普罗旺斯、蔚蓝海岸、格拉斯、巴塞罗那…… 德国著名作...”

德国哲学

《德国哲学》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德国哲学》编委会 编.39¥.2010.05

“《德国哲学(2009年卷)》内容包括:康德知性与理性的含义及区别、论彭加勒“约定的公设”与康德先天综合判断、康德批判视野...”

珍藏德国

《珍藏德国》

..

“”

德国儿童文学之父凯斯特纳作品选(套装全5册)

《德国儿童文学之父凯斯特纳作品选(套装全5册)》

(德国)埃里希·凯斯特纳 著,(德国)瓦尔特·特里尔,霍尔斯特·雷姆克 绘.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6月

“《德国儿童文学之父凯斯特纳作品选(套装全5册)》共5册,包括:《吹牛大王历险记》、《堂·吉诃德》、《席尔德市民》、《欧伦...”

German Philosophy

《German Philosophy》

Andrew Bowi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German philosophy remains the core of modern philosophy. Wit...”

德国政府与政治

《德国政府与政治》

(德)沃尔夫冈·鲁茨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

“《德国政府与政治》介绍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治特性、政治体制及其实践,其中包括了在德国重新统一之后的变化。《德国政府与政...”

危险百科

《危险百科》

亚历山大·马尔吉埃.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6

“《危险百科》内容简介:哪些只是感觉上的危险?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危险而你却没有注意到?你知道让现代人陷入亚健康状态的压力其实...”

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

《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2009-4

“《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系“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汉译世界教育经典丛书》之一,为德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

科隆城里的小矮人

《科隆城里的小矮人》

(德国)奥古斯特·柯皮斯 著,(法国)伊芙·塔勒 插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越是失去的,越是美好的。 过去岁月里的美好回忆,乃至日后的美好片段,人与人的相逢,一些亲切和隐秘的期待与惊喜…… 其实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