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铎八音》

《茶铎八音》 《茶铎八音》

  • 书名:《茶铎八音》
  • 分类:散文
  • 作者:许玉莲
  •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出版年:2014-5-1
  • 售价:48.00
  • 装订:平装
  • 页码:368

《茶铎八音》 内容介绍:

" 喝茶,是生活中的美好感受,也是一种雅致的生活艺术。华人喜欢喝茶,英国人每天喝好几次茶,日本人更将品茶提升到一种艺术的境界。其实,随着华人的播迁和文化传播,喝茶的文化已经传布到全世界。许玉莲老师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漳州等地传授茶道,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茶铎八音》为茶文化发展的观念与思想提供了许多正确的方向,如第一音(篇)的茶道观念,许玉莲要茶道老师们亲自泡茶、奉茶,不要只是叫学生或员工代劳。第二音的茶文化复兴,许玉莲提出了新茶文化区不要只是沿用先民带来的方式,要从现在生活的时空中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茶文化。第三音的泡茶,许老师直接指出许多所谓的风格差异实际上是做法的错误。第四音的品茶,许老师踏出了茶汤市场的第一步,亲自将泡茶与茶汤有偿地卖给消费者。第五音的器物,许老师认真地做实验,将各种茶具材质与茶汤的关系告诉我们。第六音的茶会,许老师亲自到各国家、各族群举办各类型的茶会,利用茶会传授茶道,了解他们在茶文化上的误区并给予调整补充。第七音的推广,作者提醒我们要卖茶给买者喝,不要只是卖茶给买者投资。第八音的品茗馆,作者直接提出品茗馆要以个人工作室的方式经营,不要落入罐头式生产的行列,否则很快就会丧失它的生命力。每一音都敲得很准很重。茶文化的八音就有如声界的八音,带出了音乐的秩序与创作。 "

作者许玉莲介绍:

" 许玉莲,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宿舍村、吉隆坡慈济大学社会教育推广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学校茶艺顾问。中国《海峡茶道》《问道•中国茶》,马来西亚《光明日报》专栏作者。文字清新优美,茶学造诣深厚,多年来四处举办茶会与茶学讲座,颇受欢迎。 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张锦忠这样描述阿许(许玉莲):上一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八打灵再也二一七路临接邓普勒路的地段,为姚拓与他那群南来文人伙伴的友联文化机构所在,也是许多人的“学报时代”记忆所系之处。学报社栖身二一七路十号里头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可容五六张办公桌。从一九七六年底到一九八一年初,我在那里编编写写,度过了四年多的文青岁月,也在那里认识了许多学报的读者、作者,其中一位就是许玉莲,我们那时都叫她“阿许”。 初识阿许时她是学报读者,年轻,刚中学毕业的样子。现在很难想象,在那个没有电邮的时代,读者,尤其是年轻的小读者,是如何每周或每双周读完杂志后热情地给编者写信诉说心情,或路过都门时到二一七路十号学报社小坐半日,跟我们一块在早慧妈妈张罗的食堂喝杯热乎乎的奶茶,或在工厂门口路边相思树(还是青龙木?)下吃一碟流动摊贩的猪肠粉。阿许就是这样的一位学报读者。阿许的写作才华可能是我的编辑伙伴黄学海发掘的。有一阵子她跟韵儿应学海之邀在学报写专栏《许韵航》。两人文笔辛辣犀利,颇有亦舒风格,比亦舒多些愤怒。 一九八三年七月,庄若到学报社当小编辑,阿许的专栏犹在,显然叫好也叫座,否则不会那么持久。一九八五年夏我大学毕业返马,二一七路十号还是友联文化机构,路边的相思树(还是青龙木?)依然林立,但学报早已停刊。阿许到纽约。后从纽约返马后,先是在怡保紫藤展开她的茶人生涯,后来到吉隆坡紫藤担任茶道老师,近十来年更执掌紫藤的茶艺学习中心主任讲师等职,推广茶艺不遗余力,茶艺功夫已有如老茶般芬甘厚醇。是的,时过沧桑,学报时代那杯茶凉了。可是人生茶馆并不是只有一杯茶,或只有六安茶。人走茶凉之后,想喝茶,等炉上的水烧开了,就再沏一壶茶吧。没有六安瓜片,沏一壶白毫乌龙又何妨? "

《茶铎八音》 目录大纲:

"目 录
自序 1
推荐序 文化不在一朝一夕 2
推荐序 优雅的人文生活 5
“耽”之章 9
耽慢之人 10
踏上国乐的门槛 14
十九岁的打鼓“姥” 17
“同期”与“票房” 27
琴与书: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33
“乐”之章 43
打击乐和锣鼓乐 44
一方风土一方人 48
西安鼓乐 51
新疆手鼓 54
潮州锣鼓 57
土家族打溜子 61
苏南十番锣鼓 66
“器”之章 75
古器物,越陈越香 76
初试古董买卖 82
从古董到新瓷 88
“玩物尚置”,茶味相倚 92
人生功课转向 100
玉瓷润心,“敦睦窑” 104
“茶”之章 115
学茶之始 116
初任事茶人 119
茶与乐 123
我的自在茶 129
“慢”之章 137
在亚维侬 139
传统是奢侈品? 147
慢的生活美学 154
悠游于古 160
附录一:昆曲剧团相关资料 166
水磨曲集昆剧团 166
兰庭昆剧团 167
台北昆曲研习社 169
附录二:琴苑相关资料 171
百乐琴苑 171
等闲琴馆 172
中华古琴学会——台北琴道馆 173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评论图书请先登录注册

你也许想看:

余墨集

《余墨集》

陆谷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08

“本书为作者常年积累的学术短讯、书评、忆往文章及杂感等。全书分为“莎学拾零”、“闲读偶得”、“西文探隐”、“旧日情怀”、“...”

闲花帖

《闲花帖》

心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1

“她寫煙火生活,筆端卻無煙火氣息;格物寫景,簡靜寧美,不拽詞不濫情。是要有一顆沉潛的心,才能安身在一飯一蔬的凡俗生活里,在...”

并非舞文弄墨

《并非舞文弄墨》

王佐良 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04-01

“这本小书入30位英国作家的作品,涉及十七世纪的随笔、人物特定、席上谈,十八世纪的期刊论说和政论文,十九世纪的小品文和历史...”

艳旅行——背包客在路上

《艳旅行——背包客在路上》

阿里猪.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10

“旅行丰富,故事也就丰富,书里面的悲欢离合,“在路上”的人一定都懂。 作为早期“间隔年”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作者阿里猪十进西...”

平松洋子的廚房道具

《平松洋子的廚房道具》

平松洋子.大鴻藝術.2013-12-18

“來自世界各地的生活器具,以平松家的廚房為舞台輪番登場,剌激著使用者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五大感知能力,豐富了平松...”

一个人的西域

《一个人的西域》

陈达达.中信出版社.2013-9-20

“这一次,我只追寻故垒、大漠、楼兰; 这一次,我只触摸壁画、废墟、流年; 这一次,我只感悟烈日、长空、雪山。 我的西域,繁...”

纸上滋味

《纸上滋味》

陶文瑜.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9-1

“”

水流林静是故乡

《水流林静是故乡》

丛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10

“这是一本关于故乡、关于生命、关于亲情的漫长回忆的书。 作者以其温和的,如诗如画的笔触,描绘了澧水下游一个名为南江的小乡村...”

鲁迅散文

《鲁迅散文》

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鲁迅散文》作者鲁迅是现代散文诗的重要的开创者,这部分作品收于《野草》集中。《野草》所含内容:1,是对世俗世态的嘲讽和对...”

跟随勇敢的心

《跟随勇敢的心》

王开岭.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09

“本书包括:杀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一本真正的书会让人感到“害怕”、伟大的不合时宜等内容。”

天意眷顾倔强的你

《天意眷顾倔强的你》

丁天.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7

“没有人活得容易和获得轻易, 但若你觉得人生不容易, 也许是因为天意, 也许是因为还不够倔强、坚持和努力。 在漂泊的生活中...”

大运河传

《大运河传》

夏坚勇.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1

“《大运河传》是一部恢弘的史诗与传奇,写中华民族悲壮而雄丽的文明史。二千四百多年的战争与和平,阴谋与爱情,宫闱秘事与大野风...”

吃,吃的笑

《吃,吃的笑》

殳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

““饮食文字工作者”殳俏在过去一年多所撰写的专栏文字的结集,分为“想吃么?”“我吃了……”“吃饱啦!”“明天,吃什么?”四...”

为君叶叶起清风

《为君叶叶起清风》

林清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1

“林清玄沉寂多年、大陆唯一授权的作品 游历二八岁月,晓尽南北风华,挥袖意动千年事,畅怀三山百地愁,何处不风流。曾忆星空夜半...”

茶语者

《茶语者》

王旭烽.作家出版社.2014-4

“茶,这个博大精深的绿世界里,生活的层面一一被呈现,人性的一切得以被观照。 2014年4月,春茶上市之际,作家出版社隆重推...”

罵人的藝術

《罵人的藝術》

梁實秋.遠東圖書公司.1999/04/15

“民國十六年五月一日至八月九日上海時事新報的『青光』一欄,是由我編輯的。在這三個多月的期間,我在『青光』上寫了不少的短篇文...”

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

《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

高小潘.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5

“在绍兴这座水城,离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不远处,有一处极富江南特色的私人花园——沈园,乘着乌篷船可沿河而至。其历经岁月沧桑,...”

Big Magic

《Big Magic》

Elizabeth Gilbert.Riverhead Books.2015-9-22

“”

诗性的寻找

《诗性的寻找》

刁克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0

“本书以专业的眼光、新颖的角度,解读了二十余部耳熟能详的文学经典名著,点评了十几位经典作家的多彩人生,深度挖掘他们的创作秘...”

波士顿情书

《波士顿情书》

罗四鸰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7

“波士顿,这个被认为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的城市,有何秘密呢?本书主要为作者在波士顿生活期间所写的文化生活随笔,以及部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