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窑茶话】从传统中走出来的现代陶艺家——封伟民

 

从传统中走出来的现代陶艺家——封伟民文丨石湾陶春日的午后,早上还晴着的天,到中午开始飘起毛毛细雨,得益于广佛...





从传统中走出来的现代陶艺家——封伟民

文丨石湾陶

春日的午后,早上还晴着的天,到中午开始飘起毛毛细雨,得益于广佛同城的交通便捷,一个半小时即能畅快行走于广州和石湾,走在有着五百年陶艺制作历史的南风古灶大街上,合着春天的细雨,一股清新而又蕴含盎然古意的气息扑面而来。

封伟民的工作室位于南风古灶附近,工作室门口立着一块石柱,上书:封伟民陶艺工作室,石柱上方是几尊观音雕像,在绿竹的掩映下,透露着隐隐的禅味。

“不管是国画还是陶艺,最后还是要回到精神层面”

初见封伟民,如邻家大哥般亲切,谈起话来很是内敛,但却不失文气。


封伟民个人照
与很多石湾陶艺家不同的是,封伟民从小就喜欢国画,而且画得像模像样,但封伟民与石湾陶艺有着奇妙的缘分。

封伟民1964年出生于石湾,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佛陶集团湾江艺术厂(下简称“湾江厂”)成立,封伟民开始接触陶塑艺术,与很多陶艺家的成长经历一样,封伟民在湾江厂一做就是十年,为他后来驰骋石湾陶艺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商业气息还不是很浓厚,单位最高领导也很少干涉我们的创作主题,我们得以专心致志学习传统的陶艺创作技巧。”在封伟民看来,老师潘柏林是一位创新意识很强的陶艺大师,带有社会趣味的作品《回娘家》、《伙伴》对他后来陶艺创作均有很大启发。

在封伟民的作品展厅里,墙上挂着国画,那是他兴之所至的“大作”,清新雅致的国画与陶艺作品相映成趣,不少收藏家同时看中封伟民的国画作品,但他极少出手,甚至拒绝合作。


《东坡晒书》
“国画是我的兴趣,陶艺是我的主业。”在封伟民看来,国画与陶艺是相通的,他尤其喜欢画人物,展厅不少是他两三年前的作品,最近则转向轻松的花鸟题材。

在很多人看来,写意的国画与讲究精细的石湾陶艺有很大区别,但封伟民却认为,石湾陶艺也可以讲究“意境”。“实际上,我的陶艺吸收了很多国画的元素,如构图、造型等。”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上升到精神层次。”封伟民在陶艺和国画的追求道路上,以精神层次为最高境界。

而让外界好奇的是,封伟民有着不俗的国画水准,未来会考虑绘画与陶艺齐头并进吗?答案是肯定的,封伟民告诉记者,国画要求的是诗书画印的综合素养,陶艺更多的还是工艺层面的要求,国画在一定程度上为他在陶艺的创作上提供了灵感,正是因为对国画创作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这种闲淡的心情也为他的陶艺创作带来了惊喜。



《无量寿佛》
“美院进修激发创作灵感,创新是最好的传承”

1992年,封伟民到广州美院进修,专业的美术训练开阔了他的视野,在很短的时间内,封伟民学习了速写、素描、雕塑,这让他走出了传统的石湾陶艺,进入了其他艺术品类的学术层面。

“传统的石湾公仔,能否有不一样的表现方式。”这是美院进修带给封伟民最深的思考,受过美院专业训练的陶艺家,无形中就会吸收西方雕塑的造型基础,审美趋向,而在有些人看来,这偏离了“石湾公仔的原有味道”。

传统的石湾公仔,题材不外乎神话故事、宗教传说、历史人物和民间习俗,而且很多传统的陶艺家已经默认石湾的陶泥就适合这些题材的创作,擅长国画的封伟民却有另一种思维:石湾陶艺的材质等于国画所用的纸张笔墨,陶艺家为何不能据此随心所欲创作?

《金玉满堂》
“石湾传统的小情小趣题材不一定要写实,也可以写意。”在这种思维变革的驱动下,睿智深邃的哲人先贤《如孔子》、《老子》,文人墨客《李白》、《苏轼》、《米芾》……这些作品犹如他的国画作品,精妙而又富有东方神韵,充满诗情画意。

正如封伟民所强调的“诗书画印”,他的陶艺作品又跃升了一个层次。

这种尝试,开创了石湾陶艺创作的新思路。不过,封伟民坦诚,对于初入行的陶艺从业人员,传承老一辈陶艺大师的技艺,必须先从模仿传统的“石湾味道”开始。

何为创新?封伟民有自己的见解:“创新没有固定的模式,当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经历岁月的沉淀,就成了传统。”封伟民告诉记者,创新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每个大师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其实这与传统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的前辈大师们,在当时的环境他们是创新的,若干年后,这些创新便成了传统。


《守望》局部
具体到新一代陶艺师的创新,封伟民说,当旧的模式满足不了陶艺家的追求,那就会衍生出新的模式,这也就是创新。

对于发展了500多年的石湾陶艺而言,传统的技艺已经深入陶艺师骨髓,如何让石湾陶艺再续辉煌,并能在现代陶艺界获得一席之地,封伟民的观点是“创新是最好的传承”,这个独特的视角蕴含了他多年来对石湾陶艺创作的心得体会。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创新意识让封伟民打开了心灵慧眼,发现了石湾陶塑艺术蕴含的万千变化。当他的陶艺创作日渐成熟,便开始尝试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条创作新路。

“石湾陶艺在现代陶艺界缺少话语权,
依托美院体系培养人才是关键。”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刘传在中央美术学院做了一次学术讲座,后由庄稼整理成一篇题名为《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的文章,发表在《美术》杂志上,这是极有价值的第一篇中国雕塑美学文章。(广州美院已故教授、雕塑家胡博《谈“石湾公仔—清末民初以来的广东本土雕塑》)那时,石湾陶艺已经在国内声名鹊起。

但从陶艺界看来,石湾陶艺尚未进入现代陶艺的范畴,尽管近年来很多石湾陶艺师在传统的陶艺创作手法上不断创新。

《守望》
石湾陶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离开佛山地区,外界对石湾陶艺的认知度就开始降低,甚至有观点认为,石湾陶艺还没有过长江,实际上,石湾陶艺不管是在学术的层面,还是艺术创作,早已经名扬国内,且在东南亚的华人圈子有一定的地位。

“石湾陶艺与景德镇的瓷板画和宜兴的紫砂壶不同,外界艺术家的参与度相对低一些。”封伟民从多角度剖析石湾陶艺的发展,他指出,对比国内四大陶瓷产区,石湾陶艺想要吸引其他艺术家“来玩”相对有难度,石湾陶艺从题材以及其背后的故事,人物肌肉骨骼的处理,衣纹的处理,还有作品所传达的神韵,创作起来难度很高,全程几乎都是陶艺家独立完成。这与画家画瓷板画、书法家给茶壶题字有很大不同。“相比之下,石湾陶艺与外界的交流就相对困难。”封伟民表示。



《花样年华》
石湾曾举办过国际陶艺节,一段时间内提升了石湾陶艺的知名度,但具体到石湾的陶艺家,似乎受益不大。封伟民看来,石湾陶艺急切需要与外界交流,但明显参展国际陶艺展的多是做现当代的抽象陶艺,他们与传统的石湾人物陶塑难以形成有效交流。  “交流不一定是体现在具体的创作中,它可以是带有启发性的理论交流。”说到石湾陶艺的发展,无法回避作为理论支撑最为重要的专业院校,而在这方面,景德镇无疑走在了最前面,景德镇陶瓷学院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封伟民认为,每年大量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是景德镇陶瓷发展最重要的创作力量之一,反而石湾缺失了这一块。

“以前说景德镇是官窑,石湾是民窑,这么多年过去了,如果总是以这个来解释石湾陶艺发展缓慢的原因,这就太牵强了。”封伟民感叹。要想与外界对话,获得在陶艺界的话语权,就必须有更多高水平的陶艺家出来,只有整体水平上升了,自然就能与外界有切实的交流,而陶瓷学院显然是一个关键因素。


《福临门》
“制约石湾陶艺发展的还有材质与展览,
参加全国美展取得成效走出新路子。”
近几年,围绕石湾陶艺发展困境话题甚多,其中粗狂的陶泥被认为“不值钱”,因而从材质上讲,石湾陶泥就不如其他陶瓷产区,这是大众对石湾陶艺认知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次,石湾陶艺的运输很容易破损,所以石湾陶艺的布展也尤其繁琐,更不能像国画一样频繁展览,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石湾陶艺的宣传。

在宜兴大师的作品拍出了千万元时,石湾大师作品最高的拍卖纪录才三百多万元,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从收藏的级别来看,石湾陶艺的收藏分好几个档次,有原作、限量版精品、精品、普通品和灌浆品等。有收藏家向封伟民反应,这么多等级的作品,初入行的往往分不清,加之即使买了陶艺师的原作,那么陶艺家又会不会创作与原作相似的作品?限量版精品与精品又该如何分?这些困扰收藏家的问题存在已久,而这只能由陶艺师对藏家作出自我承诺,确保藏家的收益,同时亦须陶艺家的自律。因而在这一方面,藏家的信心未免会受到影响,从而对石湾陶艺在市场上的流通也收到一定影响。


《米芾拜石》
2014年,封伟民的陶艺作品《守望》入选全国美展,这在美术大环境趋向于现代性的背景下,佛山入选的5位陶艺家只有封伟民以传统陶艺入选,这在石湾的陶艺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实际上,封伟民给自己的定位是传统陶艺家,一路走来都是用传统手法、传统陶艺进行创作。此次品《守望》之所以得到肯定,是因为他用现代的方式创作传统的石湾陶艺,在传统和现代陶艺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作为五年一届最具权威的国家级美术大展,全国美展就好比是美术界的“奥运会”,一向在这个舞台上难以崭露头角的石湾陶艺惊艳亮相,这给石湾陶艺界带来了信心。与很多艺术家“五年磨一剑”的心态不同的是,封伟民对这个美展的准备并没有“全力以赴”,他甚至是用“玩的心态”去参展,惊喜的结果对封伟民的创作心态没有太大改变,在他平淡从容的语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专注于石湾陶艺的朴实艺术家。

《知行合一》
“当然,在全国美展的学术舞台上,获奖是对我创新的一种肯定和鼓励。”从传统中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子,是很多石湾陶艺家的梦想,封伟民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了石湾陶艺在美术界的地位和未来的巨大空间。



创作心路历程:“抛除功利的创作动机,
创作随意随心的作品。”


不受流派约束,追求手随心塑的境界,越到近几年,封伟民越是有得心应手,顺其自然的淡然心境。自从1997年成立工作室至今,封伟民在艺术的追求道路上,披荆斩棘,在传统的石湾陶艺中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传统的石湾工艺陶瓷题材以“仙、家、道、佛”为主,根深蒂固的传统审美观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成了石湾陶艺的桎梏。但早在湾江厂的时候,封伟民的创作就不受太多约束,在吸收传统技艺的基础山,他的时代创新意识已经萌芽。

《孔子问道》
应时诞生的《武将系列》给石湾陶艺带来了一股清风,《勇夫》、《雄霸天下》、《五虎将》、《曹操》……封伟民通过动态设计、战袍处理、盔甲塑造,突出了线与型的把握,摒弃传统内敛厚实的风格,代之以张扬、雄迈、飘逸的造型。

而在2009年获得广东省美展优秀奖的作品《金秋暖阳》则采用了与传统石湾陶艺不同的创作手法,“我摒弃了传统石湾陶艺讲究衣纹的处理方法,将之减至最简洁。”封伟民强调,这种带有平面手绘的手法,是自己一段时间以来比较满意的尝试,作品出来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而在这个创作中,画面的衣服和扇子都是封伟民一笔一划勾勒出来,这同时也隐含了他对国画的艺术追求。

《乘东风》
在很多艺术家看来,“艺术与市场”似乎是一个矛盾体,就如封伟民进入全国美展的《守望》,简约的风格会被市场视为“缺少工夫”,而市场所追捧的作品又存在“艺术性不足”的问题。“我一直想做工艺与艺术能结合的作品。”不管是艺术还是市场,封伟民都不喜欢用太功利的心态去创作,他更倾向于创作随心随意的作品,这种流露着作者真情实感的作品往往跟能打动人。

创作之外,封伟民几乎不过问其他琐事,充足的创作时间和充分自由的心灵,开启了封伟民探索石湾陶艺创新之路的窗户,从他层出不穷的作品中,从省美展到全国美展的舞台上,打造了一位极具创新意识的石湾实力派中青年陶艺家,他在多元化的艺术文化氛围中汲取了学术精华、知识观念,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为他的创作奠定了重要的艺术素养。

《地藏菩萨》
正如一位艺术家对他的评价:“封伟民的艺术风格在不脱离传统题材选择的基础上,与现代陶艺语汇想结合,走出了一条既有传统韵味又有创新思维的新路。他以多变的陶艺语言探索更适合现代审美观念的陶艺作品,既有传统手工艺的精致刻划,又有现代观念的简约、美观、大气的造型,有色彩的对比装饰,又突出了石湾特有的泥土味,从而代表了石湾新一代陶艺的走向……”

回到采访开篇所言:“不管是绘画艺术还是石湾陶艺,精神境界才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能留存于世的艺术品,除了技法,更多的是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与作者感情的表达,这是艺术的真谛,也是艺术永恒的魅力。

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中,期待封伟民的艺术之花灿烂开放。


《明月来相照》
名家点评

对泥性的执着,就见其不凡的眼光;细节让位于泥质的张扬,造型依泥性的韵律而成块面行走,从而创造了一种特有的雕塑风格。所有这些,无疑都是原来石湾公仔所欠缺的。从这个意义看,封伟民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石湾的新公仔。

——杨小彦(著名策展人、广州美院教授)



    关注 石湾陶微官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