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舍故事】定胜糕

 

走进杨舍东莱菜场北门左拐,有一家“邹阿姨糕团店”。该店店龄近20年,经营方糕、青团子、芝麻馅粢团...




杨舍

故事

走进杨舍东莱菜场北门左拐,有一家“邹阿姨糕团店”。该店店龄近20年,经营方糕、青团子、芝麻馅粢团和定胜糕等30多种美食。“定胜糕”这一江南传统食品在港城十分鲜见,在人们头脑中渐行渐远。

当前市场上很难见到定胜糕,在青少年人群中鲜为人知,抑或少数人知晓也难以觅到。但定胜糕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的印象中仍十分深刻,人们为了表达对亲友喜事的祝贺,常常到处打听、寻觅这一食品,作为礼品赠送。目前,邹阿姨糕团店是港城唯一传承古代传统文化食品的店铺。据该店季老板说:“有人知我店供应定胜糕,来店订购的很多,生意还不错。”
定胜糕主料为糯米粉,配以绵白糖、粉红色素等一起拌和,装进一头大、一头小的圆锥体模子,填实、抹平,然后翻转下合,使成型的糕块脱模,放进蒸笼蒸熟。出笼时趁热按小头对小头相粘合,在大头的面上点上红点,并沿花边着色,就成了美观而吸引眼球的定胜糕。

欲知定胜糕的详实缘由,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和民间传说解读于后。
定胜糕
来源:暨阳文化研究
北宋后期,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先后被金兵劫持俘去。南宋建炎三年,金国兀术又率十万兵卒,继续南犯。迁都临安(今杭州)的南宋朝廷积极主张抗金,令韩世忠携夫人梁红玉带兵万余驻守长江一带(今塘桥、鹿苑、庆安地区)御敌。
(马嘶桥 | 图片来源:上海唯美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胸有凌云志,何惧征途远”的韩世忠,带领部队跋涉,途经横跨牛桥村小陈浦(今属鹿苑)一木桥,其坐骑突然前蹄腾空,昂首长嘶,声振四野,响遏行云。韩顿感此行出征是个好兆头倍增卫国戍边信心。由此,该木桥得名“马嘶桥”,桥名延传至今。
韩军离马嘶桥,经鹿苑抵军事要地石闼镇(位于今乘航庆安村)。为了更好观察地敌情,发动军民在净化禅寺(东岳殿)北侧筑造了望墩和战备工事。由于当时缺乏装土的箩筐、畚箕,为争抢时间、加快工程进度,士兵们纷纷脱下衣服,用来盛土、拎土。俗话说得好,“一人挑一担,万担堆成山”,很快就堆垒成一座高五丈、周四十余丈的大土墩,取名“服拎山”。

在此期间,韩世忠和岳飞发出“踏破贺兰山,直捣黄龙府(金国老巢,今东北开源市),拯救徽、钦二帝”的豪言壮语。
当时在位执政的南宋高宗赵构,心怀鬼胎,害怕一旦解救回徽、钦二帝,自己便会失去龙庭宝座。因此,他持消极怠战之态,剋扣韩军粮饷,以致部队粮草不足。消息传开,苏州沧浪亭周边民众纷纷慷慨捐钱捐粮。这一爱国支前活动,很快遍及嘉兴、常熟、江阴城乡。其中许许多多的民众,自发制做了便于携带的各式糕团食品,取名“定胜糕”。送给韩军,表达了对韩军抗金必胜的良好祝愿。韩军获赠定胜糕后,极大地振奋了抗金勇气。他们激情洋溢,誓以辉煌战绩,回报父老乡亲。
建炎四年正月,韩世忠带领岳飞所部,兵分水陆两路,分别在建康(今南京)、镇江出击,围攻金兵,迫使金兵溃败。“宜将剩勇追穷寇”,韩军乘胜又向泰州、泰兴方向追杀。当地群众获悉韩军到来,欢欣鼓舞,纷纷采集蒲草心叶,(又称浦牙菜,又叫抗金菜。笔者①前几年到淮安〈今楚州〉,也品尝到蒲芽菜)以及其他食物慰劳韩军。群众的拥军举动,再次激发了士兵们奋勇杀敌的斗志。
部队到达牛头山时,金兀术企图拦截顽抗,韩世忠亲自上阵迎敌。此时此刻,身披大红战袍,怀揣“定胜糕”的巾帼英雄梁红玉,重锤击鼓,为夫助威。雨点般密集的鼓点、声如雷鸣的鼓声,响彻云霄,使金兀术丧魂落魄。没交锋几个回合,就败下阵去,慌忙逃窜,韩军大获全胜。真是人心齐泰山移,握紧拳头有力量,蚂蚁齐心能吞象。
建炎五年五月,韩军凯旋回石闼镇,韩世忠为庆祝抗金胜利,在东岳殿庙房隆重设宴犒赏士兵。与此同时,巧逢教子有方的韩母六十寿诞,喜上加喜,热闹非凡,盛况空前。为赞颂“忠孝两全”的韩将军,感恩韩老夫人的功德,军民主动举办庆功联欢大会,并将石闼镇易名为“庆韩镇”(明弘治年间又改称庆安镇至今)。
“定胜糕”圆满实现了千百万民众支援前线一定能打胜仗的心愿。定胜糕这一喜庆礼物,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随着岁月的轮回,定胜糕的含义、制作技艺、质量也有进一步的提高。八百多年来,代代传承,长盛不衰,其主要原因,万事优越者谓“胜”(《辞源》释);又据《现代汉语词典》称“胜”为美、好……如胜地、胜景、胜迹、胜境……。
近代,在民众造房建屋、乔迁新居,寿辰、婚嫁娶亲、生儿育女、新店开张等喜庆活动中,人们依旧沿袭着以“定胜糕”为主,辅配甘蔗(节节高)、爆米花、寸断稻草(金条)、红蛋、红枣、花生(长生果)、团圆、团子、水果等作为礼品,满满装进两只脚盘(又称喜盘),上盖喜、寿、鸳鸯等大红剪纸,担送办事主家,祝愿受方生活富裕、步步高升、寿比南山、子孙兴旺发达。




    关注 幸福杨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