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坛点将录 丨 齐鲁张在辛一门三杰

 

点击上方“天衡艺术讲坛”获取更多资讯...



点击上方“天衡艺术讲坛”

获取更多资讯

齐鲁张在辛一门三杰

作者:韩天衡    张炜羽

被鲁迅先生评为“以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小说《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张贡士》,说的是安丘贡生张氏病卧床头时,梦见自己胸口间飘然出现一个唱昆曲的小不点优伶,所念道白,皆是自己生平经历,叹为异事。这位小说中人物的原型,即是清早期篆刻家——张在辛。

张在辛篆刻“卯君”
张在辛(1651—1738),字卯君,号柏庭。山东安丘人。是印学家周亮工得意门生张贞的长子。张贞与著名篆刻家程邃交谊深厚,是清初山左颇具影响力的书法篆刻家与藏书家。张在辛幼受庭训,十二岁时便能镌刻印章与摹写八分书,并长期跟随父亲,“北走燕赵,南泛江淮”,遍交天下名士。他在南京时拜书法名家郑簠为师,专习隶书。晚年探索用鹅毛制笔作画,蘸墨涂抹,羽丝若隐若现,饶得天趣。他曾将自创的鹅翎画法与指画大家高其佩相较,称:“高君作画全凭指,我画拳石倩羽毛”,指出了各自创作工具的不同特色。张在辛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年逾古稀方授观城(今属莘县)教谕,因体衰病虚未赴职。垂暮之年撰写了《隶法琐言》、《篆印心法》。其中《篆印心法》是张在辛毕生篆刻创作实践心得的结晶,全文分为篆法、章法、落墨、刀法、修制及钤印六个章节,涵盖了制印的全过程,要言不烦,义理畅达,具有指导性与操作性。难能可贵的是,在文中张在辛将印面修饰和钤盖印蜕等,直接影响到最终艺术效果的技法绝活一一作了揭示。如对于追求线条“圆熟者”,他称可用纸揉擦印面,也可用布、土、盐、稻草绒等材料来摩拭,追求刀锋外的天成情趣,与近代吴昌硕做印的种种特殊手段不谋而合,而这些皆为先前印家尚未认识或不屑提及的。
张在辛篆刻“若千”


张在辛的叔公张绪伦、父亲张贞知识渊博,雅好篆刻。张贞在自题《纪年印笺》中称:“仆质本支离,性多偏嗜,印章小道,兴寄尤深。”清芬世泽,其子嗣均受熏染。张贞挚友,清初大诗人王士禛在题赠诗中称赞到:“苕苕三玉树,挺生东海隅。”此“三玉树”就是指张在辛和他的两位弟弟张在戊、张在乙。张在戊(1668—1738),字申仲;张在乙(1675—1733),字亶安。三兄弟治印不仅深得家传,张在戊还有幸得到程邃的亲授。文人篆刻风气至清初从苏皖地区逐渐向北方渗透,张贞及在辛兄弟的出现,使齐鲁印坛摆脱了一片荒芜的状态,并由此成为当地篆刻艺术的标帜。像山东籍印人高凤翰、聂际茂、郭伟绩等,皆师事张氏。郭伟绩在《松筠桐荫馆集印》自序中称:“安丘张氏三先生以平妥见长,远近篆刻家悉宗之,遂为当时印学师范。余自幼数过渠丘,谒卯君、申公、亶安三先生,观其全谱,因求其操刀之法,先生乐引后学,一一指示无倦色。”张氏兄弟一门风雅,自为师友,所作用刀娴熟,朱文取法元人与林皋,秀逸工稳,兼参六朝朱文,风骨劲健,白文印古雅醇厚,直逼秦汉。张氏兄弟不仅篆刻风格相近,且勤于奏刀。康熙五十九年(1720),三兄弟辑自刻印二千余方,成《张氏一家印存》。乾隆元年(1736),张在辛已八十六岁高龄,精神矍铄,仍辑三人刻印九百多方成《望华楼印汇》。张在辛之子张敬舆、扶舆、重舆及侄儿张壮舆等也善治印。张氏兄弟虽继承有余,出新不足,成为一大憾事。但他们遥领神髓,开蒙传薪,祭起了齐鲁大地的印学大旗,引领着山左文人篆刻之风骚,厥功甚伟。

原文载于《新民晚报》2014年1月4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欣赏
【韩天衡美术馆藏品珍赏】


    关注 天衡艺术讲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