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有味

 

如果仔細觀察整個金石系統在過去數千年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不難領會這份高冷實際上是我國文化藝術中最具魅力的部分之一...





言金

志石
陝西蔚文堂拍賣“金石言志”專場
金    石    有    味
文字製作:小樸藝文


這幾年,金石類的藏品逐漸受到關注,名家篆刻,碑帖拓片,印譜等受到越來越多藏家的青睞,在市場上屢有亮眼表現。在一般人眼中,金石是一個專業要求相對較高的門類,種類即多,體系繁複,所以受眾相對較少,頗有些高冷之感。然而如果仔細觀察整個金石系統在過去數千年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不難領會這份高冷實際上正是其價值所在,是我國文化藝術中最具魅力的部分之一;而其在目前市場上的表現,無非是其價值逐漸的回歸過程。
清拓  埔閣頌
尺寸:170×112cm
金石者,往故人類之遺文,或一切有意識之作品,賴金石或其他物質以直接流傳至於今日者,皆是也——這是馬衡先生在《中國金石學講義》中對“金石”一詞的定義。要理解這個定義,或許需要從更大的文化視野中去觀察。中國是一個極其傳統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中,悠遠的歷史和文化有著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從古至今的傳達需要借助某種手段,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文字的書寫。而要將這些承載著古人無上智慧的資訊世世代代保存下去,在當時人心目中,金與石這兩種材質便是最有效的保障。於是他們將文字或圖案鐫刻於金、銅、銀、鐵、石頭、瓦片等等材料之上,希冀以這些堅硬的材質抵抗千年的無情歲月,將他們的故事和思想傳至萬年,“子孫永寶用”。
清拓  玄秘塔碑
尺寸:238×114cm
從史前的甲骨,到夏、商、週三代的青銅禮器,再到秦漢的權量、銅鏡、瓦當、竹木,而至六朝隋唐的碑刻造像,古人將生活中從生到死、從精神到肉體的一切事項都記錄在這些不同的載體上,占卜、祭祀、戰爭、法令、祈禱乃至生活日常、生涯總結都被完整保存。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的載體,不同的載體運用著不同的工具,不同的工具則見證著不同的文字變化,幾千年下來,就形成了一部完備的藝術史、文化史。當這些材料在千年後意外出土於某處荒郊野嶺,便成了學者們研究歷史、考證典籍最直接的證據,所謂的“金石學”也便由此發生了。
明拓  集王羲之書興福寺碑、夫子廟碑
尺寸:26.5×14cm
對金石的研究最早起於宋代,歐陽修的《集古錄》、趙明誠的《金石錄》和洪適的《隸釋》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成果,而這些都依賴於對金石拓片的廣泛搜求和研究。器物碑刻往往只有一件,或深藏於地,或秘藏於人,並且地處天南地北,要真正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廣泛的傳播,只能將這些器物碑刻上的文字資訊用紙張椎拓下來,這便是拓片。拓片的製作,可視為最早的複印。宋太宗時的《淳化閣帖》,後來文征明的《停雲館帖》、董其昌的《戲鴻堂帖》、王鐸的《擬山園帖》以及乾隆時的《三希堂法帖》等等,都是受此思路啟發,將歷代名家墨蹟刻入石碑,拓成叢帖以廣而傳之。從拓古器物碑版到主動刻帖,是拓本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金石鐫刻的高峰基本都在宋以前,宋以後便罕見上乘的銘文碑刻,宋人或許是最先接觸金石拓片的群體,至今為止,宋代拓本依然被視為最佳典範。


清拓  瘞鶴銘
尺寸:38.5×44.5cm


大型器物、碑刻的製作在宋以後雖然基本沉寂,但金石學另一條重要的脈絡卻在此時逐漸發端,這便是篆刻學。秦漢以降,官私印章形式基本形成,此後八百年再無大的變化,其製作則基本以金、銅、玉、鐵等材質為主,且必須由專門的工匠鑄鑿。宋代米芾被視為最早介入印章製作的文人,即由其本人書寫印面再由工匠刻制。到了元代,趙孟頫復興衰落已久的篆書,從而發展出圓轉流美的圓朱文;吾丘衍著有《學古編·三十五舉》,是為我國最早研究印學的理論指導書;而王冕用花乳石自書自刻,則直接拉開了文人治印時代的大幕。而後青田、壽山等印石逐漸被發現開採,文人治印的最後一道障礙也被掃清。


從明末的文彭、何震開始,篆刻真正進入高速發展的時代,流風所及,文人紛紛景從。此時,古器物、古碑刻、古印等金石實物大量出土,清人眼界為之一開,訪碑拓碑,研討文字成為一時風氣。所有一切可見的材料都被清代的學人們吸收利用,篆書、隸書藝術由此重獲新生,篆刻更是達到了前人未曾夢見的境界。鄧石如以書入印,西泠八家書印同參,吳讓之印從書出,都是書法與篆刻結合的最佳典範;到了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則又書、畫、印同出一體,高度結合,至此金石從一種專門學問變為一種藝術趣味,對書法、繪畫產生的重要影響至今未衰,篆刻也逐漸與詩、書、畫鼎足而立,成為近四百年來我國文人藝術發展的重要標誌。


陳半丁刻 壽山田黃石印章
印文:若愚
尺寸:2.1×1.7×2.8cm
重量:17g




馮康侯刻對章
印文:1.藥闌春滿亦桃源 2.一甌在手吾真樂
尺寸:2.3×2.3×4.7cm×2
篆刻的發展又直接催生了印譜的產生。與金石碑版依靠拓片傳承相似,篆刻藝術的傳承主要依靠印譜。印章體量小,易遺失,尤其石制印章,經年累月更易損壞,文人制譜,首要目的當然是為古人的心血留下可供後人領略的原始檔案,無論是研討史事文字之學,還是研究流派風格之變,印譜都是最為可靠的依據,高野侯先生在《丁醜劫餘印存》中甚至說“其人性情之醇駁,學問之淺深”都可以從中窺測!自明末以來,印譜的製作、收藏逐漸成為文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明代張灝,清代汪啟淑、陳介祺,近代丁仁、高野侯、葛昌楹、俞序文、張魯盦等藏家皆好此道,每有所得便擇機鈐拓成譜,並留下了諸多彪炳千古的巨制嘉惠後學。






樂氏藏古璽印選
一函十冊
尺寸:31.4×16.3cm×10
 
首都博物館藏古璽印選
一函八冊
尺寸:32.7×15.7cm×8/32×16cm
 
遯盦秦漢古銅印譜
一函八冊
尺寸:29.2×13cm×8
 
白石老人印存
一函四冊
尺寸:27.2×15.8cm×4
由此觀之,金石實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涉及到史學、文化學、小學和藝術學等諸多龐雜而專門的學問;然而,也正是因為金石有如此綜合性的價值,所以明末以來,金石學已然成為文人藝術家最為重視的學問,而其對於這段時期中國藝術的發展,更是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正是有了甲骨、青銅器、秦漢璽印、六朝隋唐碑刻等實物的大量出土,才有了乾嘉學派和考據學,才有了清代書法由帖轉碑的歷史變化,才有了燦爛奪目的皖派、浙派、海派。因此,如果要為這四百年來中國藝術的特徵下一個最簡明扼要的概括,應該沒有比“金石趣味”四字更為貼切的了。
清拓  漢曹全碑
尺寸:23.5×11cm


隨著市場的逐漸理性和藏家水準的不斷提高,金石類藏品深厚的文化藝術價值必然將得到進一步的挖掘,其市場的價值也必將得到更大的認同。一九二〇年,羅振玉公開出售拓本書畫,其中明拓本史晨前後碑定價三百元,趙之謙花卉四條大屏四定價二佰元。民國二十五年張魯盦輯《慈溪張氏魯盦印選》定價六十元,這個價格在當時能買到兩張齊白石的五尺對屏畫。所以,如今金石類藏品在市場上的亮眼表現或許只是剛剛開始。


關中拓本  朱拓大盂鼎銘文
尺寸:45.5×54.2cm
小 朴 艺 文
Simplistart



    关注 小朴艺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